肩膀韧带拉伤后需进行急性期处理、药物辅助、分阶段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及就医评估监测。急性期要休息制动、冰敷;药物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炎症;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逐步进行;物理治疗有超声波、红外线治疗;要定期复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肩膀韧带拉伤后应立即停止引起损伤的活动,让受伤的肩膀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例如,避免提重物、大幅度活动肩膀等,对于儿童来说,要减少其玩耍中可能导致肩膀过度活动的行为,如剧烈的攀爬、奔跑等。
2.冰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以成年人为例,可使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肩膀部位;对于儿童,要注意控制冰敷的时间和力度,避免冻伤皮肤。
二、药物辅助
1.非甾体抗炎药: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的使用差异,儿童使用时要格外谨慎,需根据体重等因素严格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受伤1-2周内):
静态拉伸:进行简单的肩膀静态拉伸,保持拉伸姿势15-30秒,每次做3-5组。例如,站立位,用健康的手臂缓慢牵拉受伤肩膀的手臂,使肩膀得到轻柔的拉伸,但要避免引起疼痛加重。对于儿童,康复训练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动作要轻柔,避免强迫性的拉伸。
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肩膀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肩部肌肉收紧放松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这有助于保持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2.中期康复(受伤2-6周):
渐进性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肩膀的关节活动度,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前屈、后伸、外展等动作训练。例如,借助滑轮装置进行肩膀的缓慢活动度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逐渐延长至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青少年,要根据其恢复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对于成年人,可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但仍要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助力下的主动运动:在他人辅助或借助一些简单器械的情况下,进行肩膀的主动运动,增加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如借助弹力带进行轻度的外展、内收等动作训练。
3.后期康复(受伤6周后):
力量训练:进行针对性的肩膀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肩部的推举、外旋、内旋等力量练习。开始时选择较轻的哑铃,逐渐增加重量,每组训练10-15次,每次进行2-3组。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肩膀韧带周围的肌肉力量,提高肩膀的稳定性。不同年龄人群在力量训练时要根据自身的体能和恢复情况调整,儿童和青少年要避免过度使用力量器械导致损伤加重。
功能性训练:进行模拟日常生活和运动的功能性训练,如上下楼梯、梳头、穿衣等动作训练,使肩膀能够更好地恢复正常的功能,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肩膀相关疾病的患者,功能性训练要更加谨慎,根据既往病史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
四、物理治疗
1.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和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波治疗的参数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红外线治疗:红外线照射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韧带损伤的修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红外线灯与肩膀的距离,避免烫伤皮肤,儿童和皮肤敏感的人群更要谨慎操作。
五、就医评估与监测
1.定期复查:受伤后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光、磁共振成像等)来评估韧带损伤的恢复情况。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风险。
2.专业评估:如果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消退或肩膀功能恢复不佳等情况,要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恢复方案。例如,对于运动员等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结合其运动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以尽快恢复肩膀功能回归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