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后需从休息与制动、疼痛管理、呼吸功能锻炼、物理治疗、营养支持、心理调节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急性期保证休息,康复期适度活动;非药物和药物结合管理疼痛;通过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锻炼呼吸功能;利用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方法辅助;保证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摄入;关注患者心理,及时调节。
一、休息与制动
急性期:肋骨骨折后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骨折断端移位加重损伤。对于儿童,因其骨骼柔韧性相对较好,但骨折后仍需严格限制胸廓的过度活动,如避免剧烈咳嗽、大幅度翻身等,以减少骨折处的疼痛和进一步损伤风险;老年人肋骨骨折后休息更为重要,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弱,充分休息有助于骨折部位的稳定和愈合。
康复期:在骨折初步稳定后,可逐渐进行适度活动,但仍要注意避免胸部的过度受力和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等轻度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以促进身体机能恢复,但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二、疼痛管理
非药物方法:可以通过调整体位来缓解疼痛,例如采取半卧位,能减轻胸部的压力,缓解疼痛;对于儿童,要轻柔护理,避免触碰骨折部位引起疼痛加剧;老年人可选择舒适的体位休息,同时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在骨折后的早期(一般24-48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可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药物方法:可根据疼痛程度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儿童应谨慎使用,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等,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等的副作用风险。
三、呼吸功能锻炼
深呼吸训练: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每次深呼吸尽量达到最大幅度,每次练习10-15次,每天3-4次。儿童进行深呼吸训练时要给予引导,因为儿童可能不太理解深呼吸的要领;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深呼吸训练要循序渐进,可从少量次数开始,逐渐增加。通过深呼吸可以扩大胸廓,防止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等,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效咳嗽训练:指导患者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对于儿童,要帮助其掌握咳嗽的技巧,避免因咳嗽力量不当导致骨折部位疼痛加重;老年人咳嗽时要注意保护胸部,可让其用手固定胸部骨折部位,以减轻咳嗽引起的骨折处疼痛。
四、物理治疗
红外线照射:在骨折恢复期可采用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照射距离一般为30-50厘米,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1-2次。儿童皮肤较娇嫩,照射时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避免烫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注意控制照射距离和时间,防止烫伤。
超声波治疗: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组织修复,提高愈合速度。治疗参数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设定,儿童和老年人在治疗时都要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五、营养支持
蛋白质摄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骨折的修复。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蛋白质来支持骨骼生长和骨折修复;老年人也需要足够蛋白质维持身体机能和促进骨折愈合,应根据其消化能力合理安排蛋白质食物的摄入。
维生素摄入: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等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例如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牛奶、鱼肝油富含维生素D。儿童和老年人都要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儿童可通过多样化饮食获取,老年人可能需要适当补充维生素制剂,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钙的摄入:适当补充钙,可多食用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儿童骨骼生长需要大量钙,骨折后更要保证钙的充足供应;老年人钙流失较多,骨折后对钙的需求增加,要注意钙的补充,但要注意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平衡摄入。
六、心理调节
肋骨骨折后患者可能会因疼痛、活动受限等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多关心患者,儿童骨折后家长要给予更多安抚和鼓励,缓解其紧张情绪;老年人可能因担心预后等产生心理负担,更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