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因第三腰椎横突解剖因素及损伤因素致病,表现为腰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通过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采用非手术治疗(物理、针灸推拿、药物)和康复锻炼,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因第三腰椎横突过长、肌肉附着处拉力过大等原因,导致横突周围出现炎症、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动的中心,其横突最长,附近有血管、神经通过,当受到外力等因素影响时易出现问题。
二、病因
1.解剖因素:第三腰椎处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位置,其横突承受的杠杆作用力最大,附着的肌肉、筋膜等受到的拉力也较大,容易引起损伤。正常成年人第三腰椎横突长度约2-3cm,若横突过长,更易引发病变。
2.损伤因素:腰部急性损伤后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长期慢性劳损,如长期弯腰工作、久坐等,均可导致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的肌肉、筋膜等组织发生损伤,进而引起炎症反应。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肌肉频繁处于紧张状态,对第三腰椎横突的拉力增加,易患该病。
三、临床表现
1.疼痛: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可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但一般不过膝。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酸痛,有的为刺痛或胀痛。在久坐、久站、弯腰劳作后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比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腰部疼痛明显。
2.压痛: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处有明显的压痛,有时可摸到条索状或结节状的硬结,这是由于局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炎症、粘连所致。
3.腰部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痉挛,患者腰部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弯腰、旋转等动作受限较为明显。例如弯腰拾物时会感到困难。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第三腰椎横突尖端的压痛情况,以及腰部活动受限的程度等。通过触摸可感知是否有硬结等异常情况。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一般无特异性表现,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腰部疾病,如腰椎骨折、腰椎结核等。而CT或MRI检查可更清晰地观察腰椎的结构,但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起辅助排除其他疾病的作用。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例如热敷,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能改善腰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针灸推拿:针灸可选取腰部相关穴位,如肾俞、大肠俞等,起到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推拿可缓解腰部肌肉的紧张,减轻对第三腰椎横突的刺激。但推拿需由专业的推拿医师进行操作,避免因手法不当加重损伤。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炎症和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2.康复锻炼:患者在症状缓解期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如仰卧位挺腰训练、平板支撑等。仰卧位挺腰训练是患者仰卧位,双腿屈曲,以双脚、双肘为支点,将臀部抬起,坚持一段时间后放下,重复进行。平板支撑则是患者前臂和双脚支撑地面,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每次坚持一定时间,逐渐增加训练强度。通过康复锻炼可增强腰部的稳定性,预防疾病复发。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较为少见,若出现腰部相关不适,多与不良姿势等有关。应注意纠正儿童不良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等,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如简单的爬行等运动,但需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防止运动损伤。
2.孕妇:孕妇由于孕期体重增加、腰部负担加重,容易出现腰部不适。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时,应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治疗,可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适当的热敷(温度不宜过高)、轻柔的推拿等,但推拿需由专业人员根据孕妇的特殊情况进行操作,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3.老年人:老年人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退变,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时,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强度,防止烫伤或加重组织损伤。同时,老年人要注意平衡饮食,补充钙质,预防骨质疏松加重腰部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