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由突发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致心排血量急骤降低、肺循环压力升高引发,病因有基础心血管病及感染、心律失常等诱因,病理生理有肺淤血肺水肿、神经-体液机制激活,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可依症状体征等诊断,需与支气管哮喘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减轻负荷、增加收缩力及病因治疗,老年人治疗时需密切监测脏器功能等并加强护理。
一、病因
1.基础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退行性心瓣膜病等。冠心病患者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严重时,易引发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逐渐导致左心功能受损,进而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2.急性加重的诱因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如肺部细菌感染等,感染可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
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等,可使心脏舒张期过短,心排血量减少,导致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也会因心排血量不足而引发该病。
血压波动:血压急剧升高或降低,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骤升,会增加心脏后负荷,导致左心衰竭急性发作;血压过低时,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心肌供血减少,也可能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劳累、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或情绪剧烈波动可使心脏负荷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二、病理生理
1.肺淤血与肺水肿:急性左心衰竭时,左心室排血量急剧减少,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压迅速升高,血管内液体渗出到肺间质及肺泡内,形成肺淤血甚至肺水肿。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
2.神经-体液机制激活:机体启动神经-体液代偿机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肺淤血和水肿。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患者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呼吸困难明显;端坐位时可减轻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咳嗽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一般在劳累或夜间发作,起初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发生肺水肿时,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其他:患者还可出现乏力、疲倦、少尿等症状,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所致。
2.体征
肺部体征:双肺可闻及湿啰音,早期在两肺底,严重时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
心脏体征:心率增快,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如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满布湿啰音等,结合患者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等病史,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还可借助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淤血表现,典型表现为肺门血管影增强,呈蝶形或片状模糊阴影;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有助于明确心脏病变情况。
2.鉴别诊断:需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鉴别。支气管哮喘多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等病史,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咳出白色黏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而急性左心衰竭多见于老年人,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表现可资鉴别。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治疗相关疾病名称,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等)
1.一般治疗: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给予高流量吸氧,改善缺氧状况。
2.减轻心脏负荷: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前负荷,如呋塞米等;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如硝酸酯类药物等。
3.增加心肌收缩力: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可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等,但需注意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
4.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对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老年人)注意事项
老年人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时,由于其脏器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用药时要谨慎选择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变化等,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激动等,以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