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功能失调致心血管功能紊乱,非心脏器质性病变,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具疼痛部位不固定、持续时间不定等特点,辅助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心绞痛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发病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典型疼痛有固定部位等特点,发作时及缓解期有相应表现,辅助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等改变,治疗发作时休息并用药,缓解期控制危险因素等,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治疗需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由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性格特点等有关,并非由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例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下的人群,更易患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痉挛,使得心肌供血供氧失衡。常见于中老年人,且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二、症状表现
(一)疼痛特点
心脏神经官能症: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位于心前区等多个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隐痛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秒,长则数小时甚至更久。疼痛发作与体力活动关系不大,多数在静息状态下发生,且可因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等而加重。
心绞痛:典型疼痛部位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疼痛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因诱发。
(二)伴随症状
心脏神经官能症:常伴有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失眠、多梦、焦虑、抑郁、头晕、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心绞痛:发作时可能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等表现。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特别注意。
三、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心脏神经官能症:静息心电图大多正常,部分患者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这些改变在动态观察中往往无明显动态变化,且运动负荷试验通常阴性。
心绞痛:静息心电图可能正常,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心电图负荷试验可诱发心肌缺血的ST-T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发作时的心肌缺血改变。
(二)心脏影像学检查
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
心绞痛:心脏超声可发现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一)心脏神经官能症
以心理治疗为主,帮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调整生活方式。对于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症状给予对症治疗药物,如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心脏神经官能症时,要更加关注其心理状态的调整,因为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因心理问题导致症状加重,且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儿童一般较少患心脏神经官能症,但如果有长期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也需关注其心理发育,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二)心绞痛
发作时应立即休息,同时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症状。缓解期需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等。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血运重建治疗。
特殊人群中,老年心绞痛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女性心绞痛患者在更年期前后由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发病特点可能有所不同,治疗时需关注激素水平对心血管的影响;儿童很少患心绞痛,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情况,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且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