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供血不足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供氧不足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发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等有关,有典型及不典型临床表现,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药物、介入等,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及定期体检。
一、发病机制
心脏活动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血液的主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时,会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者由于冠状动脉痉挛等原因,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从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形成斑块,逐渐阻塞血管,影响血液流通;冠状动脉痉挛则是冠状动脉突然收缩,导致血管管径变小,心肌供血急剧减少。
二、常见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年龄增长、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影响,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等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心肌供血减少。年龄方面,一般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的老化等因素更容易促使斑块形成;性别上,男性在绝经前发病率相对低于女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接近女性;有高血压的人群,血管承受的压力大,更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发生;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血管健康,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冠状动脉痉挛:某些因素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如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影响血管功能,导致痉挛;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冠状动脉痉挛。
3.其他因素:像贫血会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血流正常,心肌也会因为缺氧而出现供血不足;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回流,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心绞痛是心肌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多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胸骨后、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例如,患者可能在快走一段路后出现心前区闷痛,休息3-5分钟后缓解。
2.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牙痛、上腹痛等非典型部位疼痛;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神经感觉异常,可能心绞痛症状并不典型,但仍需警惕心肌供血不足情况发生。比如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气短,而没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症状,但实际上可能存在心肌供血不足。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电图可能发现ST段压低、T波低平等心肌缺血改变;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变化,如果在胸痛发作时记录到相应心电图改变,有助于诊断心肌供血不足。例如,患者在出现胸闷症状时,动态心电图捕捉到ST段下移,就提示可能存在心肌供血不足。
2.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心电图变化,若出现心肌缺血表现则支持心肌供血不足的诊断。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适用于病情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的患者。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治疗原则是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耗氧、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等。对于符合指征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使血压、血脂、血糖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比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脂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调整饮食和使用降脂药物,使血脂达标;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控制血糖。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供血不足等心脏问题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