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神经系统紧急情况,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因,临床表现因人群而异,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紧急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控制发作,预防与病因相关,预后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一、惊厥的定义
惊厥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紧急情况,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肌肉抽搐和意识改变。它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
二、惊厥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感染性病因
颅内感染: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等。这些病原体侵犯大脑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例如,在病毒性脑炎中,多种病毒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破坏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惊厥。在儿童中,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颅内感染导致惊厥。
颅外感染:常见于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5岁儿童,往往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引起体温急剧升高,从而诱发惊厥。另外,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也可能通过毒素等作用于神经系统引发惊厥。
2.非感染性病因
颅内疾病:包括癫痫、脑血管畸形、脑肿瘤等。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其特征是大脑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导致反复惊厥发作。脑肿瘤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引发异常放电导致惊厥。
颅外疾病:如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某些药物过量或食用有毒食物可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惊厥。代谢紊乱,像低血糖、低血钙等,低血糖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神经细胞功能异常;低血钙可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导致惊厥发生。
三、惊厥的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惊厥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表现为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色可能发绀等。例如全身强直性惊厥时,肌肉呈持续性收缩,肢体僵硬;阵挛性惊厥则是肌肉交替性收缩与松弛,出现节律性的抽动。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婴幼儿惊厥发作时可能表现不典型,可能仅有眼球震颤、面部肌肉抽动等轻微表现。而较大儿童的惊厥表现相对更接近成人的典型表现。在新生儿时期,惊厥的表现更是多种多样,可能表现为呼吸暂停、吸吮动作异常等非典型的肌肉运动。
成人:成人惊厥发作时除了典型的肌肉抽搐和意识改变外,可能还会有一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大汗淋漓等,但相对儿童来说,成人能够更清晰地表达一些发作前的感觉等情况。
四、惊厥的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惊厥发作史、家族中是否有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近期是否有感染性疾病、中毒接触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出生史、喂养史等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惊厥的先天性因素等。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肌张力、腱反射等情况。例如,检查瞳孔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颅内病变等情况,检查肌张力可以了解肌肉的功能状态。
3.辅助检查
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是诊断惊厥和癫痫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可以发现异常放电的波型等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癫痫等疾病导致的惊厥。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帮助发现颅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等情况,对于非感染性病因导致的惊厥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以检测血糖、血钙、血镁等指标,以排查代谢紊乱等导致惊厥的因素。
五、惊厥的紧急处理
1.一般处理
立即将患者放置在安全的地方,避免受伤,如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2.控制惊厥发作
可使用止惊药物,如地西泮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等问题,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物理方法降温等针对高热惊厥的情况。
六、惊厥的预防及预后
1.预防
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儿童,要积极预防感染,在发热初期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以避免体温急剧升高引发惊厥。对于有癫痫等疾病的患者,要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定期复诊,控制病情发作。
2.预后
惊厥的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如果是由单纯高热惊厥引起,且发作次数较少,在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可能不再发作,预后较好。但如果是由颅内肿瘤、严重癫痫等疾病引起的惊厥,预后则相对较差,需要长期治疗和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