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创伤性因素(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压,低能量损伤如老年人骨质疏松相关)、病理性因素(骨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骨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以及其他因素(年龄因素中儿童和老年人情况不同、性别因素女性风险相对高、生活方式因素如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病史因素如既往有骨折病史等都会影响股骨骨折的发生)。
一、创伤性因素
1.高能量损伤
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中,如机动车碰撞、行人被车辆撞击等情况较为常见。当人体受到高速的冲击力时,股骨承受的力量超过其自身的承受极限就容易发生骨折。例如,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生急刹车时,车内人员的下肢可能会因惯性作用与车内物体或车体本身产生剧烈碰撞,导致股骨骨折。据相关统计,交通事故导致的股骨骨折占比较大,尤其是在中青年人群中,由于其出行频率高,暴露在交通事故风险中的机会相对较多。
高处坠落:从高处坠落时,身体垂直下落的冲击力会集中在下肢,尤其是股骨部位。比如建筑工人从脚手架上坠落,或者登山者失足从高处跌落,股骨受到的瞬间强大冲击力可引发骨折。这种情况下骨折往往较为严重,多为粉碎性骨折等复杂类型。
重物砸压:重物直接砸压在股骨部位,也会造成骨折。例如工地的重物坍塌砸中工人的腿部,强大的压力会使股骨结构破坏而发生骨折。
2.低能量损伤
老年人骨质疏松相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发生变化,骨量减少,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即骨质疏松。此时即使是相对较轻的外力,如日常的行走、轻微的跌倒等,也可能导致股骨骨折。比如老年人在浴室滑倒,臀部着地,力量传导至股骨就可能引发股骨颈骨折或粗隆间骨折等。这是因为骨质疏松使得股骨的骨小梁变得稀疏、脆弱,无法承受正常程度的应力。
二、病理性因素
1.骨肿瘤
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肿瘤细胞会破坏股骨的正常骨组织,使骨的结构变得薄弱,在受到轻微外力或无明显外力情况下就可能发生骨折。软骨肉瘤等也可侵犯股骨,导致骨的强度降低,容易骨折。
转移性骨肿瘤: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股骨,如乳腺癌、肺癌等转移至股骨,肿瘤细胞在股骨内生长,破坏骨组织,使得股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引发骨折。例如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后,股骨是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随着转移瘤的发展,股骨骨折的风险逐渐增加。
2.骨感染性疾病
骨髓炎:长期的骨髓炎会破坏股骨的骨质,使骨组织遭到破坏、吸收,导致骨的强度下降。例如慢性骨髓炎反复发作,炎症长期刺激股骨,使得骨皮质变薄、疏松,在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骨折。骨髓炎引起股骨骨折的机制是炎症破坏了骨的正常结构和力学性能,降低了骨的抗损伤能力。
三、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股骨骨折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股骨骨折多与暴力外伤有关,如玩耍时的摔伤、车祸等。儿童的骨骼相对较软,但在受到较大外力时,由于骨骼的韧性和成人不同,也会发生骨折。例如儿童在奔跑过程中摔倒,可能导致股骨的青枝骨折等。
老年人:除了上述提到的骨质疏松相关的低能量损伤外,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相对下降,平衡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情况,从而增加股骨骨折的风险。而且老年人的骨愈合能力较差,骨折后的恢复相对困难。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外力情况下,女性由于骨量相对男性较少,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所以女性股骨骨折的风险相对男性可能更高。例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更容易因轻微外力发生股骨骨折。
3.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包括一些老年人、长期卧床的患者等,骨量会逐渐丢失,骨的强度和密度降低,增加了股骨骨折的易感性。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下肢活动减少,骨的废用性脱钙,股骨的骨质量下降,容易发生骨折。
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骨的血液供应,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量,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从而间接增加股骨骨折的可能性。过量饮酒会干扰骨代谢,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也会对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股骨骨折的发生几率。
4.病史因素
既往有骨折病史:如果患者既往有股骨或其他部位的骨折病史,那么再次发生股骨骨折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既往骨折可能导致骨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发生改变,而且骨折后的康复过程中如果骨的愈合不良,也会使股骨的强度降低。例如曾经因股骨骨折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可能存在骨愈合不佳、内固定物相关问题等,使得股骨在后续受到外力时更容易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