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常见病因有运动因素(运动前热身不充分、姿势动作不正确等)和姿势不良,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期用RICE原则,后期康复包括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预防要充分热身、正确运动、保持良好姿势。
常见病因
运动因素:运动前热身不充分,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剧烈活动所需要的状态,此时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和力量较差,容易发生拉伤;运动时姿势不正确、动作过于剧烈或突然改变运动方向等,都可能使肌肉受到过度的牵拉或收缩而受伤。例如在跑步、篮球、足球等运动中较为常见。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相对较弱,运动时更容易出现肌肉拉伤;老年人肌肉本身的弹性和柔韧性下降,运动时也较易发生拉伤。不同性别的人群在运动时发生肌肉拉伤的概率并无绝对差异,但运动项目的选择可能会有不同倾向,从而间接影响拉伤的发生几率。有运动病史且恢复不完全的人群,肌肉的状态不如健康人群稳定,再次运动时发生拉伤的风险更高。
姿势不良: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如弯腰驼背、久坐等,会使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当突然进行活动时,就可能引发肌肉拉伤。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背部和颈部的肌肉容易因姿势不良而出现拉伤情况。
临床表现
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拉伤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度拉伤可能只是轻微的酸痛,而重度拉伤则会有剧烈的疼痛,且在活动受伤部位时疼痛会加剧。
肿胀:受伤部位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肌肉拉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导致的。
肌肉紧张或痉挛:受伤的肌肉可能会出现紧张或痉挛的现象,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僵硬。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功能的受损,受伤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例如上肢肌肉拉伤可能会影响手臂的抬起、屈伸等动作,下肢肌肉拉伤则会影响行走、跑步等活动。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受伤部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按压疼痛部位、检查肌肉的力量和活动范围等,以初步判断肌肉拉伤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轻度的肌肉拉伤通过体格检查即可诊断,但对于一些较为严重或难以判断的情况,可能会借助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的损伤情况,包括肌纤维的撕裂程度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肌肉拉伤的诊断更为准确,能够更详细地观察肌肉、肌腱等组织的损伤状况。
治疗与康复
急性期处理:在肌肉拉伤的急性期(通常是受伤后的48小时内),应采取RICE原则进行处理,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休息可以避免进一步损伤肌肉;冰敷能够减轻疼痛和肿胀,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加压包扎可以减少出血和肿胀;抬高患肢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后期康复:在急性期过后,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加速损伤的修复;还可以进行康复锻炼,逐渐增加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但要注意锻炼应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再次受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康复锻炼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强度和方式;老年人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运动加重损伤。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在发生肌肉拉伤时,康复治疗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身体状况,选择更为温和的康复方法。
预防措施
充分热身:运动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进行5-10分钟的慢跑、动态拉伸等,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提高肌肉的温度和弹性,降低肌肉拉伤的风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热身方式和时间可以适当调整,儿童和青少年热身可以更注重趣味性和简单的动态活动;老年人热身要更加缓慢、轻柔。
正确运动:运动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过度用力或突然改变运动方向。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不要盲目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对于有运动基础但要增加运动强度或难度时,要逐步进行,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保持良好姿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不良姿势,定时进行放松活动,如伸展肌肉等,以维持肌肉的正常状态。例如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活动一下颈部、腰部等部位,进行简单的伸展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