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肥大是心肌结构病理性改变,由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等致,分向心性和离心性,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诊断,需针对病因治疗、改善心肌重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及时除因控病情预后较好,否则可致心衰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差。
一、病因
1.压力负荷过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将血液泵出,久而久之导致心肌肥大。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随着病程进展,心肌肥大的发生率会升高。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中老年人更易出现因高血压导致的心肌肥大。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患病及发展为心肌肥大的风险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高血压是重要的诱因。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会阻碍左心室射血,使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引发心肌肥大。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一定比例。
2.容量负荷过重
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反流至左心房,使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进而导致心肌肥大。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相关的心肌肥大,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而老年退行性病变也可能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并引发心肌肥大。
房间隔缺损:先天性的房间隔缺损会使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增加右心室的容量负荷,长期可导致右心室心肌肥大。儿童时期发现的房间隔缺损如果未及时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右心室心肌肥大的可能性增大。
二、分类及表现
1.向心性心肌肥大
常见于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心肌主要是在横径上增大,心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例如高血压患者早期多表现为向心性心肌肥大,此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发现心室壁增厚等改变。在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中,向心性心肌肥大的检出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表现差异可能不显著,但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会影响向心性心肌肥大的进展。
2.离心性心肌肥大
多由容量负荷过重引起,心肌既有横径增大又有纵径增加,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壁相对变薄。比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出现离心性心肌肥大,患者可能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伴随表现,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家族遗传因素在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的心肌肥大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密切监测。
三、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心肌肥大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准确测量心室壁的厚度、心腔大小等指标。例如通过测量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等判断是否存在心肌肥大以及其类型。在儿童中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要注意儿童的配合度,可能需要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进行检查以获得准确结果。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超声心动图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略有不同,但总体能有效发现心肌肥大的迹象。
2.心电图
也有助于心肌肥大的诊断,可能出现电压增高、ST-T改变等表现。不过心电图的特异性相对超声心动图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比如心肌肥大患者的心电图可能显示QRS波群电压升高,但一些非特异性因素也可能导致类似改变,所以不能仅依靠心电图确诊心肌肥大。
四、治疗及预后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大,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等。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纠正心脏结构异常。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年龄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在使用某些降压药物时可能需要考虑对生殖系统等的影响。
改善心肌重构:一些药物可以抑制心肌重构,延缓心肌肥大的进展,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但在药物使用上要谨慎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某些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方式。
2.预后情况
心肌肥大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并有效控制病情,部分患者的心肌肥大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病因未能有效去除,心肌肥大继续进展,可能会发展为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例如,主动脉瓣狭窄导致的心肌肥大如果未及时进行瓣膜置换等治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会增加,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发展为心力衰竭的时间上可能不同,一般年龄较大、基础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预后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