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废用性骨质疏松较常见,其发生机制是骨折致患肢活动受限,应力刺激缺失,致骨形成减少、吸收相对增加致骨量丢失;人群差异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可通过早期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及针对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来预防及应对,儿童要尽早开展适合锻炼、保证营养,老年人防跌倒等,女性骨折患者要注重骨健康维护及谨慎用药等。
一、发生机制方面
从骨代谢角度来看,力学刺激对骨组织的代谢有着关键调节作用。骨组织内存在应力感受器,当肢体活动时,应力通过骨小梁传递,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同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骨折后,患肢活动受限,应力刺激缺失,成骨细胞功能被抑制,其合成胶原蛋白等骨基质的能力下降,而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使得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逐渐丢失,从而引发骨质疏松。例如有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制动后的动物骨密度明显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变细,这很好地印证了废用会导致骨量丢失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的机制。
二、人群差异及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骨折后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相对成人可能恢复更快一些,但如果长期废用也会有明显影响。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代谢活跃,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适应能力,但长时间固定不活动也会阻碍骨的正常生长发育。而老年人本身骨量就处于逐渐丢失的状态,骨折后废用性骨质疏松发生的程度可能更严重,且恢复相对困难。因为老年人成骨细胞功能减退,骨形成能力下降,同时破骨细胞活性相对较高,再加上活动减少等因素,更容易出现明显的骨量丢失。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本身骨量丢失就比男性快,所以女性骨折后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骨折后女性如果废用时间较长,骨量丢失会更明显。这是因为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它可以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使得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再加上骨折后废用的叠加影响,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生活方式因素:原本就有不良生活方式的骨折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骨折后废用性骨质疏松可能会更严重。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功能,促进破骨细胞活性,同时还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等。酗酒也会干扰骨代谢过程,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等,这些都会在骨折废用的基础上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
病史因素:如果骨折患者本身有一些影响骨代谢的基础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骨折后废用性骨质疏松会更加复杂和严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会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骨吸收,骨折后废用状态下,这种骨吸收的增加会更加明显,使得骨量丢失加速,骨质疏松情况更为严重。
三、预防及应对措施
早期功能锻炼:在骨折恢复的早期阶段,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例如骨折后初期可以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刺激骨骼,虽然没有明显的关节活动,但可以对骨组织产生一定的应力刺激,减少骨量丢失。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和肢体的负重等锻炼,逐步恢复肢体的应力刺激,促进骨代谢的平衡,预防骨质疏松的进一步发展。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钙是骨组织的主要成分,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量。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在骨折后废用状态下,更需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水平。可以通过饮食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深海鱼类等,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
对于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儿童:要密切关注其骨折后的肢体活动恢复情况,在家长的协助下尽早开始适合儿童的功能锻炼,同时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营养对骨的生长和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肢体活动,既增加趣味性又能达到锻炼目的。
老年人:除了常规的功能锻炼和营养支持外,要特别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本身骨强度就低,跌倒容易导致再次骨折等更严重的问题。可以在家中采取一些防滑措施,如卫生间安装扶手等,同时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协助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女性骨折患者: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在骨折后要更加注重骨健康的维护。除了上述措施外,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使用一些有助于改善骨代谢的药物,但要谨慎选择,因为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要关注雌激素水平相关的情况,如果有必要可以在妇科等相关科室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激素调节等,但必须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