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心绞痛是具类似心绞痛症状但心脏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综合征,表现为疼痛特点、诱发因素异于典型心绞痛,可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与典型心绞痛及其他疾病鉴别,处理可针对精神、肌肉因素,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调节心理、定期体检。
一、假性心绞痛的定义
假性心绞痛是指具有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但并非由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而假性心绞痛的症状虽然与心绞痛相似,但心脏本身不存在导致缺血缺氧的严重病变。
二、常见表现及相关因素
1.症状表现
疼痛特点:假性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似,多在胸骨后、心前区等部位,但疼痛性质可能不同,例如疼痛可以是刺痛、隐痛、胀痛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可能几秒钟,有的则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典型心绞痛的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
诱发因素:假性心绞痛的诱发因素不典型,可能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比如在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容易出现症状;也可能与过度通气有关,长时间的过度换气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从而诱发类似心绞痛的症状;还有可能与颈部、肩部等部位的肌肉劳损、神经病变等有关,例如颈椎病导致颈部神经受压迫,可能会放射出类似心绞痛的疼痛感觉。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
年龄: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假性心绞痛,但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较为常见。年轻人可能由于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因素容易出现因精神因素导致的假性心绞痛;而中老年人如果存在颈部等部位的慢性劳损,也可能出现相关症状。
性别:一般来说,男女均可发生假性心绞痛,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更容易出现因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假性心绞痛。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缺乏运动、经常熬夜、过度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假性心绞痛相关症状。例如,长期高压力工作的人群,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精神因素相关的假性心绞痛;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出现颈部、肩部肌肉劳损,进而导致假性心绞痛。
三、鉴别诊断
1.与典型心绞痛的鉴别
心电图检查:典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表现,而假性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大多无明显的心肌缺血性改变。不过,也有少数情况需要进一步观察动态变化。
冠状动脉造影: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等病变,而假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无明显的狭窄、斑块等导致心肌缺血的病变。
2.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胃部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胸骨后疼痛,容易与心绞痛混淆。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疼痛常与进食有关,可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而心绞痛与进食关系不大。通过胃镜检查可以鉴别胃食管反流病,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鉴别心绞痛。
肺部疾病:例如胸膜炎,可出现胸痛症状,但其疼痛多与呼吸、咳嗽有关,胸部查体可发现胸膜摩擦感等体征,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可发现胸膜病变等,与心绞痛不同。
四、处理及预防
1.处理措施
针对精神因素:对于因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引起的假性心绞痛,可通过心理调节,如进行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缓解症状。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训练,患者可慢慢地吸气、呼气,每次呼吸持续5-10秒,重复多次,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心理咨询则可以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疏导。
针对颈部等肌肉劳损:如果是颈部、肩部肌肉劳损导致的假性心绞痛,可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和针灸则可以针对劳损的肌肉和神经进行调理,减轻因肌肉劳损引起的疼痛症状。
2.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适度进行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肌肉功能,减少因肌肉劳损等导致假性心绞痛的风险;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刺激。
调节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中。例如,可以培养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让自己放松,缓解精神紧张。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对于存在颈部不适、长期精神压力大等情况的人群,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假性心绞痛的潜在因素,如颈部病变等,以便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