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常见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早期常见,约40%-50%患者发生,致心输出量减少、血栓风险增加,年龄大、左心房大、心功能差者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晚期多见,约50%-70%患者发生,感染、心律失常等可诱发,儿童代偿弱、老年心功能储备差更易出现)、急性肺水肿(由剧烈活动等诱发,肺静脉压力升高致液体渗出,儿童病情变化快、老年需综合考虑基础病)、血栓栓塞(伴房颤时左房血流淤滞形成血栓,脑栓塞最常见,老年伴房颤风险高需抗凝,儿童也需评估)、肺部感染(肺淤血致分泌物引流不畅,儿童免疫力低、老年需加强护理)
一、心房颤动
1.发生机制及特点: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左心房扩大,心肌细胞纤维化等病理改变,易引发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二尖瓣狭窄相对早期的常见并发症,也是相对严重的心律失常。据相关研究统计,在二尖瓣狭窄患者中,约有40%-50%会发生心房颤动。其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心室律极不规则。
2.对患者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心房颤动可使患者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年龄较大、左心房明显扩大(左心房直径>55mm)、心功能较差(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二尖瓣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心房颤动。例如,长期的左心房扩大使心房肌处于电生理不稳定状态,容易触发异位起搏点,导致心房颤动的持续存在。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
1.发生机制: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压力随之升高,导致肺淤血。长期肺淤血可引起肺顺应性下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右心室也会因肺循环阻力增加而后负荷加重,最终导致右心衰竭,进而发展为全心衰竭。一般来说,二尖瓣狭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多在疾病的中晚期。据临床观察,约有50%-70%的二尖瓣狭窄患者会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2.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体力活动过度、妊娠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对于儿童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二尖瓣狭窄,更容易较早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且病情进展可能较为迅速。而老年患者本身心功能储备较差,在合并二尖瓣狭窄时,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且治疗相对更为棘手,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心功能变化。
三、急性肺水肿
1.诱发因素及病理过程:急性肺水肿是二尖瓣狭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由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感染、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等诱发。在这些诱因作用下,肺静脉压力急剧升高,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液体大量渗出到肺泡及间质,导致急性肺水肿。患者会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频繁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2.特殊人群应对:儿童患者发生急性肺水肿时,由于其呼吸道解剖结构特点及心肺功能的局限性,病情变化更为迅速,需要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吸氧、减少回心血量等。而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肺水肿时,要特别注意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如同时合并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或其他不良反应的药物。
四、血栓栓塞
1.血栓形成机制:二尖瓣狭窄伴有心房颤动时,左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左心房壁内膜因长期淤血、缺氧等因素受损,也有利于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栓塞到体循环的各个部位。其中,脑栓塞是最为常见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约占二尖瓣狭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60%-70%。
2.特殊人群风险及预防提示:对于老年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更高,需要积极进行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形成。儿童二尖瓣狭窄患者相对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低,但如果合并严重的心房颤动等情况,也需要评估抗凝治疗的利弊。在预防血栓栓塞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心功能、是否合并心房颤动等综合判断抗凝治疗的方案,同时要注意抗凝治疗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儿童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
五、肺部感染
1.发生原因: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肺淤血,容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从而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肺淤血使肺部的防御功能下降,细菌容易在肺部滋生繁殖。
2.不同人群特点及护理建议:儿童二尖瓣狭窄患者肺部感染时,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且病情变化快,需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等。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控制,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等辅助排痰措施,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咳嗽、咳痰等情况,及时发现感染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