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有炎症损伤、修复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病因包括特发性、环境、药物、自身免疫病相关、感染等,表现为呼吸困难等,可通过影像学、肺功能、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肺移植等,预后差,病情多进行性发展。
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炎症损伤阶段:多种因素可引起肺部炎症,如感染、吸入有害物质(如粉尘、化学物质等)、自身免疫异常等。炎症细胞被激活,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这些炎症介质会进一步加重肺部的炎症反应,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修复与纤维化阶段: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后,机体启动修复机制。成纤维细胞在炎症介质的刺激下活化,增殖并迁移到受损部位,同时合成和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正常情况下,这种修复是有限度的且会有相应的机制来调控,但在肺纤维化患者中,修复机制失衡,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破坏了肺的正常组织结构和气体交换功能。
肺纤维化的常见病因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反复的微小损伤修复异常等有关,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
继发性肺纤维化
环境因素: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如石棉、二氧化硅等)或有机粉尘(如发霉的干草、鸽粪等)是常见原因,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胺碘酮、博来霉素等,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肺纤维化不良反应,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肺部情况。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肺部,导致肺纤维化,这类患者通常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病史,且不同性别均可发病,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和发展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相关的免疫调节机制。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等感染后可能引发肺纤维化,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纤维化的后续改变。
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是最主要的症状,早期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且呈进行性加重。例如,患者可能原本能快速爬上三层楼梯,患病后爬一层楼梯就会明显感到气促。
咳嗽:多为干咳,早期咳嗽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咳嗽可能会有所加重,但一般痰量较少。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绀(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右心衰竭等表现,如双下肢水肿、肝大等。
肺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肺纤维化的重要手段。典型表现为双肺基底部和外周分布的网格状阴影、蜂窝肺等,HRCT可以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例如,在IPF患者中,HRCT常可见胸膜下、基底部分布的蜂窝状改变。
胸部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晚期可出现肺容积缩小、网状结节状阴影等,但胸部X线的敏感性不如HRCT。
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肺活量(VC)、肺总量(TLC)降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等。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受损的程度。
组织病理学检查: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是诊断肺纤维化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肺泡炎、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等情况。
肺纤维化的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状况。在生活方式方面,建议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肺部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锻炼,如年龄较大的患者可选择散步等轻度运动,而年轻患者可根据心肺功能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但要以不引起明显呼吸困难为度。
药物治疗:目前用于肺纤维化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等。吡非尼酮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尼达尼布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儿童患者,肺纤维化相对较少见,若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呼吸康复等,且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肺组织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肺移植:对于终末期肺纤维化患者,肺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肺移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面临供体短缺、术后排斥反应等问题。
肺纤维化的预后
肺纤维化的预后较差,病情通常呈进行性发展。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5年,但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肺纤维化预后与原发病的控制情况等相关,如果原发病能够得到较好控制,肺纤维化的进展可能会相对缓慢一些;而环境因素引起的肺纤维化,避免继续接触相关致病因素后,病情进展速度可能会减慢,但总体预后也不容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