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是因肌肉或韧带猛烈收缩致骨质被拉脱的骨折,常见于踝关节、膝关节、肱骨近端等部位,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X线、CT、MRI等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训练很重要,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一、撕脱性骨折的定义
撕脱性骨折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是由于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导致肌肉、肌腱附着处的骨质被拉脱而引起的骨折。例如,在剧烈运动中,像足球运动员快速变向时,小腿的某些肌肉突然强力收缩,就可能导致小腿部位的撕脱性骨折。
二、常见发生部位
踝关节:较为常见,比如在踝关节扭伤时,强大的应力可能使附着在踝关节周围的韧带牵拉相应的骨质,引发撕脱性骨折。青少年在进行篮球、排球等运动时,踝关节撕脱性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膝关节:当膝关节受到过度的扭转或牵拉力量时,如踢足球时膝关节的扭转动作,可能导致膝关节周围的韧带附着点处发生撕脱性骨折,常见于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附着点附近的撕脱骨折。
肱骨近端:在手臂突然外展、外旋等动作时,肩关节周围的肌肉牵拉可能导致肱骨大结节等部位发生撕脱性骨折,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也时有发生,尤其是本身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质强度下降,更容易出现此类骨折。
三、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且在活动患肢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加剧。例如踝关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行走或按压踝关节时疼痛明显。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引起的。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内开始出现肿胀,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加重。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的影响,患者相应关节的活动会受到限制。比如膝关节撕脱性骨折,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屈伸膝关节,导致行走困难。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受伤部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触摸骨折部位、检查关节的稳定性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撕脱性骨折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撕脱性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情况。例如通过踝关节的X线片,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踝关节周围的撕脱性骨折以及骨折块的位置。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撕脱性骨折,或者X线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更详细的骨折图像,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的细节,比如膝关节内部复杂结构处的撕脱性骨折,CT能更好地显示骨折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除了显示骨折情况外,还可以评估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等)的损伤情况,对于判断撕脱性骨折同时是否伴有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如果撕脱性骨折块较小,且没有明显的移位,可以采用保守治疗。通常包括休息、患肢制动(如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等。例如对于一些轻微的踝关节撕脱性骨折,可通过石膏固定患肢4-6周,同时配合药物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质的生长潜力,保守治疗后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关注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
手术治疗:当撕脱性骨折块较大,且有明显移位,或者伴有周围重要软组织损伤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将撕脱的骨折块复位并固定,以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对于膝关节较大的撕脱性骨折块,可能需要通过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将骨折块固定在正确的位置。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调整,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和关节发育。
六、康复预后
康复训练: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促进恢复的重要环节。在骨折固定期间,患者需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例如踝关节撕脱性骨折石膏固定期间,患者可以进行小腿肌肉的收缩舒张训练。拆除固定装置后,逐渐进行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和力量训练。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更注重在不影响骨骼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恢复关节功能;成年患者则需要更加注重力量和活动度的全面恢复,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预后情况:一般来说,如果治疗及时且恢复良好,撕脱性骨折的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但恢复的时间因人而异,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的骨折愈合相对较快,预后通常较好;而老年患者如果同时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愈合可能相对较慢,预后相对复杂一些,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