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肺腺癌是肺腺癌最早期病变,显微镜下癌细胞伏壁生长、核异型性轻等,多数无明显症状,影像学有纯或混合磨玻璃结节表现,可通过随访观察、活检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但部分可进展为浸润性癌,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孕妇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原位肺腺癌是肺腺癌的最早期病变,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它是指癌细胞局限于肺泡上皮内,没有突破基底膜,也没有发生浸润和转移的病变。
二、病理特征
1.显微镜下表现
在显微镜下观察,原位肺腺癌的癌细胞呈伏壁生长方式,细胞形态相对单一,大小比较一致,核异型性相对较轻,核分裂象少见。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包括鳞屑样亚型、腺泡样亚型等。
2.分子生物学特征
研究发现,原位肺腺癌往往存在一些特定的分子改变,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等情况相对较为常见,但与浸润性肺腺癌相比,其分子改变的谱型有一定特点。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原位肺腺癌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胸部CT等)偶然发现的。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咳嗽,但咳嗽症状通常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没有显著的特异性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所下降,可能在发现时病情隐匿性更强。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这可能会掩盖原位肺腺癌的相关症状。
性别因素: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原位肺腺癌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明显不同的临床表现。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但原位肺腺癌阶段,无论是吸烟人群还是非吸烟人群,临床症状都可能不典型。有长期接触职业致癌因素(如石棉、氡等)的人群,也可能在体检时发现原位肺腺癌。
四、影像学表现
1.胸部X线表现
在胸部X线片上,原位肺腺癌病灶可能表现为边界比较清楚的结节影,密度相对均匀,但由于X线的分辨率相对有限,有时可能难以清晰地显示病灶的细微结构。
2.胸部CT表现
胸部CT是发现原位肺腺癌的重要检查手段。典型的原位肺腺癌在CT上多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结节的边界比较清楚,密度均匀,磨玻璃影的范围相对局限,病灶内血管影通常不明显。部分也可能表现为混合磨玻璃结节,其中实性成分相对较少。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随访观察
对于发现的肺内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有时需要进行定期的胸部CT随访观察。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结节的大小、形态等变化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如果结节在较长时间内(通常3-6个月以上)大小没有明显变化,结合其他特征可能倾向于原位肺腺癌的诊断。
2.病理活检
支气管镜活检:对于靠近大气道的病变,可以通过支气管镜进行活检,但对于肺外周的原位肺腺癌,支气管镜活检阳性率相对较低。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肺外周的结节,可以采用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方法获取病理组织,但存在一定的穿刺误差风险,不过对于明确病变的性质有重要意义。
手术切除活检:通过外科手术将结节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原位肺腺癌的金标准。手术方式包括肺段切除术等相对较为微创的术式,尤其是对于一些较小的原位肺腺癌病灶。
六、治疗与预后
1.治疗方法
原位肺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病变局限,没有发生浸润和转移,手术切除后通常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密切的影像学随访观察,但需要严格把握随访的间隔和观察指标。
2.预后情况
原位肺腺癌的预后非常好,患者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都非常高。即使是通过随访观察的患者,如果病情没有进展,也不会影响其长期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原位肺腺癌可能会进展为浸润性肺腺癌,所以定期的随访监测仍然很重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决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如果选择随访观察,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的病情进展可能相对隐匿,但身体对病情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
2.儿童患者:儿童患原位肺腺癌非常罕见。如果儿童发现肺部结节考虑原位肺腺癌可能,需要极其谨慎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因为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任何治疗手段都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多学科会诊,全面评估病情后再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3.孕妇患者:孕妇发现原位肺腺癌时,需要综合考虑胎儿的安全和孕妇的病情。影像学检查的辐射影响需要权衡,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孕妇的健康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妇产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共同制定最适宜的诊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