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及症状特点)、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检查心脏体征)、实验室检查(BNP及NT-proBNP、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和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心脏MRI等),各方面检查从不同角度为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评估等提供依据。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
1.症状方面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慢性心衰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慢性心衰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这与儿童心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患病后对生长发育影响更明显有关;老年人慢性心衰可能因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且易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症状,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对心衰有一定影响,需综合评估。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慢性心衰发生风险;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心肌,影响心脏功能;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使心脏功能减退,增加慢性心衰发病可能。
病史:有冠心病病史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易发展为慢性心衰;有高血压病史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逐渐引发慢性心衰;有心肌病病史,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本身病变会直接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慢性心衰。要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这些基础疾病,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加重缓解因素等,比如患者是否在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休息后能否缓解。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
观察患者有无发绀、水肿等情况,水肿是慢性心衰常见表现,右心衰竭时多表现为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可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这是因为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左心衰竭时可出现肺水肿,表现为肺部湿啰音等。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慢性心衰患者常伴有心率加快,这是机体的代偿机制,但长期心率加快会加重心肌耗氧;血压方面,早期可能因代偿血压正常或偏高,晚期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呼吸频率可能增快,尤其是在活动或病情加重时。
2.心脏体征
心脏听诊可闻及心率异常,可能有奔马律,这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还可能闻及心脏杂音,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
检查有无颈静脉怒张,右心衰竭时颈静脉回流受阻,可见颈静脉充盈、怒张,正常人平卧时颈静脉充盈水平不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1/3,若超过则提示颈静脉怒张。
三、实验室检查
1.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当心室壁受到牵拉时分泌增加,NT-proBNP是其无活性的前体物质。慢性心衰患者体内BNP和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关,可用于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例如,NT-proBNP>125pg/ml(年龄<50岁)、>450pg/ml(年龄50-75岁)、>900pg/ml(年龄>75岁)时,需考虑心衰可能,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2.血常规
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慢性心衰患者长期缺氧可能导致红细胞增多,而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异常。
3.生化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了解有无肝淤血等情况,慢性心衰导致体循环淤血可引起肝脏淤血,影响肝功能,出现转氨酶升高等;肾功能检查可评估患者肾脏灌注情况,慢性心衰时肾灌注不足可能导致肾功能异常,出现肌酐升高等;血糖、血脂检查可了解患者代谢情况,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是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也可能影响心衰的治疗和预后。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可观察心脏大小及肺部情况,慢性心衰时心脏多有不同程度增大,肺部可见肺淤血表现,如肺纹理增多、模糊,严重时可出现KerleyB线等,KerleyB线是肺小叶间隔水肿增厚形成的水平线,多见于肺下野。
2.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慢性心衰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测定心脏各腔室大小、心室壁厚度、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可计算射血分数(EF),正常EF值>50%,若EF值<50%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减退,是慢性心衰的重要指标;还可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慢性心衰患者常存在心室壁运动不协调等情况。例如,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慢性心衰诊断和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超声心动图准确测量EF值对于慢性心衰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疾病导致的慢性心衰,MRI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如心肌组织特征、心肌瘢痕情况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