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骨折有局部、全身及口腔颌面部表现。局部表现为肿胀(伤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明显,有外观及瘀斑等表现)、疼痛(持续性或间歇性,咀嚼等动作加剧,按压骨折处明显加重)、畸形(不同类型骨折有不同畸形,如LeFort型骨折的相应表现)、张口受限(分轻中重不同程度,影响日常活动);全身表现有休克(严重骨折合并其他损伤可致,儿童血容量少风险高,有面色苍白等表现)、发热(局部损伤炎症反应致低热,合并感染可高热);口腔颌面部表现有牙齿损伤(松动、脱位、折断等)、咬合紊乱(上下牙咬合关系异常,影响咀嚼等)、口腔黏膜损伤(破损、出血等)。
1.肿胀:上颌骨骨折后,受伤部位常出现肿胀,这是由于局部组织受损出血、炎症反应等导致。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肿胀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肿胀相对更为明显,可能与儿童组织修复能力及血管较丰富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健康与否对肿胀恢复有一定影响,健康生活方式者恢复相对较快。一般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肿胀逐渐明显,之后会逐渐消退。
外观表现:面部相应区域可见饱满、隆起,皮肤可能出现瘀斑等情况。
2.疼痛:骨折部位会有明显疼痛,在咀嚼、张口等动作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疼痛而表现为哭闹等异常行为;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略有不同,但这不是骨折疼痛的特异性因素。疼痛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骨折断端刺激周围神经等结构引发疼痛。
疼痛特点: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明显加重。
3.畸形:上颌骨骨折可能导致面部畸形,如患侧面部塌陷、不对称等。这是因为骨折断端移位,破坏了面部原有的解剖结构和对称性。例如,上颌骨LeFortⅠ型骨折可表现为牙弓与颌骨关系异常,上颌骨LeFortⅡ型、Ⅲ型骨折则会有更明显的面部畸形,涉及眶部、鼻部等结构的移位,不同类型骨折畸形表现各有特点。
具体畸形表现:LeFortⅠ型骨折可见上颌骨下垂,牙齿咬合关系紊乱;LeFortⅡ型骨折有面中部凹陷,鼻根处扁平,眶下缘水平移位等;LeFortⅢ型骨折则出现面中部严重后缩,眼距增宽等。
4.张口受限:由于骨折局部疼痛、肌肉痉挛或骨折断端移位影响下颌运动等原因,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儿童张口受限可能会影响进食等日常活动,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老年人张口受限可能会加重其生活不便,影响口腔卫生维护等。张口度可通过专业测量工具进行评估,一般正常张口度约3.7-4.5cm,骨折后张口度会减小。
张口受限程度:可分为轻度(张口度2-2.5cm)、中度(张口度1-2cm)、重度(张口度<1cm)。
全身表现
1.休克:严重的上颌骨骨折,尤其是合并有其他部位严重损伤时,可能导致休克。例如,骨折合并大量失血,失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儿童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发生休克的风险相对更高,且休克进展可能更为迅速;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发生休克后病情变化可能更复杂。休克的表现包括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休克相关指标: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心率增快等。
2.发热: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身体会出现炎症反应,可能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但如果合并感染,则可能出现高热。儿童发热时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可能较快进展;老年人发热可能提示潜在的感染等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发热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的一种免疫应答反应。
体温范围:多在37.5℃-38.5℃之间,感染时可超过38.5℃。
口腔颌面部表现
1.牙齿损伤:上颌骨骨折常伴有牙齿损伤,如牙齿松动、脱位、折断等。不同年龄患者牙齿损伤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正在换牙期,牙齿相对较稚嫩,骨折时牙齿损伤可能更严重;成年人牙齿损伤则根据骨折力度等因素而定。牙齿损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口腔美观等。
牙齿损伤类型:可出现单个牙齿或多个牙齿的松动、移位、折断等情况。
2.咬合紊乱:上颌骨骨折后,由于骨折断端移位,会导致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异常。这是上颌骨骨折重要的表现之一,可表现为咬合过紧、过松或咬合关系错乱等。咬合紊乱会影响患者的咀嚼效率,长期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等问题。对于儿童,咬合紊乱可能会影响颌面部的正常发育;老年人咬合紊乱则会进一步影响其饮食摄入和营养状况。
咬合紊乱表现:上下牙齿不能正常对合,出现前牙开颌、后牙反颌等情况。
3.口腔黏膜损伤:骨折断端可能刺破口腔黏膜,导致口腔黏膜破损、出血等。不同患者口腔黏膜损伤程度不同,一般受伤后即可发现口腔内相应部位的黏膜破损,有出血或疼痛等表现。儿童口腔黏膜相对较脆弱,损伤后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需要注意预防感染;老年人黏膜修复能力较差,需要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损伤表现:可见黏膜破损、渗血等,破损处可能有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