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多种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造影、其他检查(心肌核素显像、血液检查),阐述了各检查方法的原理、适用情况、优缺点及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如静息心电图在心绞痛未发作时部分患者可正常,发作时心电图典型表现有ST段压低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但有创有风险,血液检查可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等以判断病情和评估危险因素。
一、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这是一种常用且基础的检查方法。在患者安静状态下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大部分患者在心绞痛未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ST段改变、T波倒置等非特异性改变。对于有冠心病高危因素如高龄、男性、长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即使静息心电图正常,也不能排除心绞痛的可能。而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静息心电图出现特征性的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2.发作时心电图:当心绞痛发作时及时记录心电图,诊断价值更大。典型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抬高。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能难以刚好在发作时进行心电图检查。此时可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来提高捕捉发作时心电图的概率。Holter可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患者在日常活动、休息、睡眠等不同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对于判断与活动、情绪等因素相关的心绞痛发作有很大帮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耐力降低,心绞痛发作可能不典型,Holter监测更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肌缺血情况。
3.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踏车上进行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同时记录心电图变化。适用于临床上高度怀疑心绞痛但静息心电图正常且能耐受运动的患者。试验前需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的患者禁忌进行。运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等指标。试验结果阳性表现为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同时心电图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并持续2分钟以上。对于年轻人,尤其是长期缺乏运动、体质较差者,在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前应进行适当的体能评估和准备。
二、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心室壁的厚度、运动情况以及瓣膜的活动等,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引起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对于心绞痛患者,当心肌发生缺血时,相应部位的心室壁运动可减弱、消失甚至矛盾运动。心脏超声还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检测是否存在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退变,解读心脏超声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同时,肥胖、肺气肿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心脏超声的图像质量,导致结果判断不准确。
三、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CT扫描技术重建冠状动脉的图像,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是否存在狭窄。对于临床怀疑心绞痛但心电图等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冠状动脉CTA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它可以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但冠状动脉CTA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对于孕妇禁忌使用。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造影剂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需要在检查前评估肾功能,并采取适当的水化等措施。同时,冠状动脉CTA对于轻度狭窄的判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四、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它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将导管经皮穿刺插入股动脉或桡动脉,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和病变情况。可以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部位和数量,对于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冠状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造影剂过敏等。对于高龄患者、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人群,需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五、其他检查
1.心肌核素显像:通过向体内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利用仪器检测心肌对示踪剂的摄取情况,反映心肌的血流灌注和代谢功能。当心肌发生缺血时,缺血区域的心肌摄取示踪剂减少,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对于诊断心肌缺血和评估心肌存活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心电图检查不能确诊、冠状动脉造影有禁忌的患者。
2.血液检查: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在心绞痛发作时,一般这些标志物不升高,但如果持续不缓解,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此时标志物会升高。同时,检测血脂、血糖、血常规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对于综合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改善心绞痛病情至关重要;对于高血脂患者,需要积极进行降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