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后需从休息与体位、疼痛管理、呼吸功能锻炼、饮食营养、定期复查、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护理。充足休息且采取合适体位;用转移注意力、冷敷等非药物方法或合适药物止痛;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锻炼;保证均衡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按时间复查并依结果调整;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合适体位:在休息时应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建议半卧位,这样可以减少肋骨骨折处的受力,减轻疼痛。例如,在床上休息时,可以将床头适当抬高30°~45°,同时膝关节微曲。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采取半卧位时要注意避免背部受压不适,可以在背部垫软枕等辅助工具来保持舒适体位。对于儿童,要注意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脊柱侧弯等问题,同时要确保骨折部位不受压迫。
疼痛管理
非药物方法: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比如听音乐、看喜欢的书籍等。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音乐可以使人体分泌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对于儿童,可以通过讲有趣的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另外,冷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在骨折后的48小时内,可以用冰袋包裹毛巾后对骨折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尤其是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和冰袋温度。
药物方面: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考虑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但要谨慎选择。对于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或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缓解疼痛方式。如果是成年人,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来止痛,但需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能自行滥用。
呼吸功能锻炼
深呼吸: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每次深呼吸尽量使胸廓充分扩张,然后缓慢呼气,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10~15分钟。深呼吸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对于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重深呼吸锻炼,可逐渐增加深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儿童在进行深呼吸锻炼时,要注意引导其正确进行,避免因方法不当导致锻炼效果不佳或引起不适。
有效咳嗽: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嗽时用双手固定住骨折部位,以减轻咳嗽时对骨折处的震动引起的疼痛。具体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3秒钟,再用力咳嗽。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咳嗽3~5下。有效咳嗽可以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儿童,家长要辅助固定骨折部位,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力量来指导咳嗽,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疼痛加剧或骨折移位。
饮食营养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可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例如,每100克瘦肉中含有约20克左右的蛋白质。钙是骨骼修复的重要原料,可多吃牛奶、虾皮、海带等食物,每100毫升牛奶中约含有100毫克的钙。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橙子、草莓、西兰花等,每100克橙子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33毫克。对于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可将食物适当加工成软烂的形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以满足骨骼生长和骨折修复的需求。
避免刺激性食物: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影响营养的吸收,不利于骨折的恢复。同时,要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会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不利于肺部健康和骨折愈合;饮酒会干扰身体的代谢过程,影响骨骼的修复。
定期复查
复查时间:一般在肋骨骨折后的1~2周进行首次复查,主要通过X线等检查来观察骨折部位的对位对线情况以及是否有移位等。之后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可每隔1个月左右复查一次。对于儿童,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查的间隔时间可能会相对缩短,一般在骨折后的2周、1个月、2个月等时间点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内容:复查时除了进行影像学检查外,还会检查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等情况以及肢体的活动功能等。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来判断骨折的愈合进展,并给予相应的康复指导建议。例如,如果发现骨折愈合较慢,会调整营养支持等方案;如果发现有感染等异常情况,会及时进行处理。
并发症预防
肺部感染:由于肋骨骨折后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导致痰液潴留,容易引发肺部感染。要通过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等措施来预防。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如老年人,还要注意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翻身时要注意保护骨折部位,避免加重疼痛和导致骨折移位。儿童长期卧床可能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家长要协助其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
深静脉血栓:肋骨骨折后患者活动减少,尤其是下肢活动减少,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对于成年人,要指导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下肢的适度活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等。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10~15分钟。对于老年人和儿童,也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下肢活动指导。如果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可能需要使用一些抗凝药物预防,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