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质增生是常见骨科疾病,由颈椎椎体边缘瘢痕组织增生钙化骨化形成,年龄、慢性劳损、外伤、颈椎基础疾病可致其发病,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有局部、神经受压、椎动脉受压等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分非手术(休息制动、物理、药物)和手术,预防要保持良好姿势、适度锻炼、避免外伤,不同人群需针对性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
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又称颈椎骨刺,是颈椎椎体边缘由于长期慢性损伤引起的瘢痕组织增生,而后钙化、骨化,形成骨性突起。它是人体为适应应力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椎间隙变窄,椎体稳定性受到影响,机体为了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就会通过骨质增生来增加椎体间的接触面积,起到稳定作用。一般30岁以后,颈椎就开始出现退变相关变化,50岁左右人群中,约90%的人在X线片上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征象。
2.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是导致颈椎骨质增生的重要原因。比如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睡高枕等,这些不良姿势会使颈椎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状态,加速颈椎的退变过程,促使骨质增生的发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群,由于颈椎长时间保持前屈姿势,颈椎间盘前部受压,后部受牵拉,容易导致颈椎退变,引发骨质增生。
3.外伤:颈部受到急性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颈椎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引起颈椎的退变,增加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比如车祸导致的颈部外伤,或者运动时颈部的意外损伤等。
4.颈椎基础疾病:某些颈椎疾病,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等,会使颈椎的力学平衡失调,进而刺激骨质增生的形成。例如颈椎管狭窄时,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机体为了缓解这种压迫,会通过骨质增生来调整颈椎的结构。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颈椎骨质增生的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时发现有骨质增生的情况。这是因为增生的骨质没有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
2.有症状情况
局部症状:颈部疼痛、僵硬,患者常感觉颈部发紧、活动不灵活,尤其是早晨起床或长时间静止不动后,颈部僵硬感更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过度活动又会使疼痛加重。
神经受压症状:如果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肩部、手臂甚至手指,麻木区域与受压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例如,压迫颈神经根时,可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麻木、疼痛等表现。如果骨质增生压迫脊髓,可出现四肢无力、行走不稳、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椎动脉受压症状:当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时,可引起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在颈部活动时加重,如突然转头等动作可能会诱发症状发作。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颈椎骨质增生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的情况等。一般可发现颈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些细微的骨质增生以及椎管内的情况显示得更为清楚。
MRI检查:不仅可以观察骨质增生情况,还能更好地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判断神经受压程度等有重要价值。
2.临床表现结合:医生会结合患者的颈部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患者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同时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骨质增生,并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即可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颈部不良姿势,可使用颈托等进行短期制动,以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例如,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建议减少伏案工作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活动颈部。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等。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放松颈部肌肉,减轻疼痛,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加重损伤;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脊髓等的压迫,但牵引的重量、角度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减轻炎症;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对于神经受压出现麻木等症状的患者有一定帮助。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存在明显神经、脊髓受压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去除增生的骨质,解除对神经、脊髓等的压迫,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预防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时,都要保持正确的颈部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例如,伏案工作时,应保持眼睛与电脑屏幕处于水平位置,座椅高度要合适,使颈部处于自然舒适的状态;休息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一般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适度颈部锻炼:进行适当的颈部锻炼可以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例如,可进行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锻炼的幅度和强度,避免过度锻炼造成颈部损伤。常见的颈部锻炼方法有“米字操”等,每天可进行适量的练习。
避免颈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受到剧烈撞击等外伤。例如,乘坐交通工具时要系好安全带,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佩戴颈部保护装备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颈椎骨质增生时需要注意: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质增生相关问题可能更为常见,要更加注重颈部的保养,定期进行颈部健康检查;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孕期、更年期等),身体内分泌等发生变化,颈部更容易出现问题,要特别注意颈部的姿势和保护;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的人群,要及时纠正生活方式,预防颈椎骨质增生的发生;有颈椎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要定期复查,密切关注颈椎情况,一旦出现颈部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