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脱出是因退变、损伤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引发腰痛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部锻炼、避免外伤预防。
一、定义
腰椎间盘脱出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在受到外力时容易脱出。例如,30-50岁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腰椎间盘脱出相关问题,但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
2.损伤: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日积月累地作用于腰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腰部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导致腰椎间盘脱出。像建筑工人在长期弯腰搬重物过程中,腰椎间盘受到的应力不均衡,增加了脱出的风险;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中,腰部的突然扭转等动作也可能引发腰椎间盘脱出。
3.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这是基本因素。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下降,椎间盘变薄,纤维环的韧性降低,易出现裂隙。例如老年人的腰椎间盘,相比年轻人更易出现退变,从而为腰椎间盘脱出埋下隐患。
三、临床表现
1.腰痛: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范围较为广泛,可表现为钝痛、刺痛等多种形式。疼痛一般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引起。例如,患者可能会感到腰部持续性的隐痛,在久坐、久站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2.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性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常在腰痛消失或减轻时出现,疼痛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有的可发展到足背外侧、足跟或足底,影响行走和站立。如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动作会使腹压增加,从而加重神经根的受压,导致下肢放射痛加剧。
3.麻木感: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麻木感,多与疼痛相伴发,麻木区域与受累神经区域相关。这是因为椎间盘突出物压迫了神经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例如,有的患者下肢会有像被袜子或手套包裹的麻木感觉。
4.肌肉力量减弱: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严重时可导致肌肉萎缩。这是由于神经受压影响了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的正常功能。比如,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抬腿力量不如以前,行走时容易疲劳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时可抬高70°以上,若抬高不到30°,即出现由上而下的下肢放射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则是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被动背屈踝关节,若又出现放射痛,则为加强试验阳性,这提示神经根受压或粘连。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下肢的感觉、肌力和反射情况。例如,检查下肢皮肤的痛觉、触觉,观察足背伸、跖屈等肌肉力量,以及跟腱反射、膝反射等。如果出现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反射异常等情况,有助于诊断腰椎间盘脱出。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等情况,有助于排除腰椎结核、肿瘤等其他病变。一般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等表现,但X线检查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
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的情况,对腰椎间盘脱出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可以看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影像,以及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它可以全面地观察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形态以及脊髓、神经根、马尾神经等的受累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脱出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能清晰地显示出髓核突出的部位和方向,以及对脊髓和神经的压迫情况。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尤其是发病初期。一般硬板床休息3-4周,可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例如,儿童患者卧床时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
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等方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牵引重量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从较轻的重量开始逐渐增加。但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患者,牵引重量和时间要适当控制,避免过度牵引导致腰部损伤加重。
理疗:包括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超短波和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法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理疗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儿童患者皮肤娇嫩,理疗时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等。例如,成人可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但儿童一般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相对更安全的药物来缓解疼痛。
2.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反复发作,有明显神经受压表现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等。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修复受损的椎间盘等组织。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手术前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权衡手术的收益和风险。例如,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要充分考虑手术对其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六、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的姿势
站立姿势:无论男女老少,站立时要保持身体的直立,双肩后展,胸部挺起,腰部平直,重心落在双脚上。避免长时间弯腰或单侧肢体受力,例如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要经常变换体位,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
坐姿:坐着时要选择有靠背的椅子,保持膝关节略高于髋关节,使腰部挺直,臀部尽量靠后坐在椅子上,避免瘫坐。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其身高的桌椅,使其在学习时保持正确的坐姿,防止脊柱发育异常。
睡眠姿势:睡眠时可选择仰卧位或侧卧位。仰卧位时可在膝关节下方垫一个薄枕,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微屈,减轻腰部肌肉的紧张;侧卧位时可使双腿自然弯曲,在两腿之间夹一个薄枕,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2.加强腰部肌肉锻炼
可进行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腰部锻炼方法,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小飞燕动作是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形似飞燕;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儿童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腰部拉伸和肌肉锻炼游戏,既达到锻炼目的又增加趣味性。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腰部损伤。
3.避免腰部外伤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避免腰部受到急性损伤,如避免突然的腰部扭转、过度负重等。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要注意正确的搬运姿势,尽量采用蹲下去搬起重物,而不是直接弯腰搬起,减少腰部的受力。对于老年人,在起身、行走等活动时要注意缓慢进行,防止因平衡能力下降而导致腰部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