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反流是心脏收缩期左心室血液部分反流回左心房的病症,按病因分原发和继发,按程度分轻、中、重,不同程度及人群表现不同,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可内科针对病因和心衰治疗,外科可行修复或置换术,预后受反流程度、基础病因、年龄及治疗方式影响。
从解剖结构角度看
二尖瓣由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等结构组成,这些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二尖瓣反流。例如瓣叶病变,如瓣叶脱垂、瓣叶钙化等;瓣环扩大,会使二尖瓣瓣环不能正常收缩闭合;腱索断裂或乳头肌功能障碍等,都可能破坏二尖瓣的正常关闭功能,引发反流。
二尖瓣反流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二尖瓣反流:主要是由于二尖瓣本身的病变引起,如二尖瓣瓣叶的先天性发育异常、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瓣叶退变、钙化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瓣叶损坏等。例如,老年退行性变引起的二尖瓣反流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加,二尖瓣瓣叶和瓣环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降低、钙化,影响关闭功能。
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是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二尖瓣反流,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比如冠心病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进而导致二尖瓣反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发生弥漫性病变,心室扩大,二尖瓣瓣环随之扩大,引起相对性二尖瓣反流。
按反流程度分类
轻度二尖瓣反流: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反流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比例小于20%。轻度反流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有很轻微的不适,如活动后轻度气促等,但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中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20%-40%之间。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心脏功能逐渐受影响的表现,如活动耐力下降,在稍作活动后就感到乏力、气短等,心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表现。
重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40%以上。重度反流会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乏力、水肿(尤其是双下肢水肿)等,心脏扩大明显,病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逐渐进展为严重的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二尖瓣反流的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反流的表现差异
轻度反流:很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做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仅在剧烈运动后出现轻微的心慌、气短,但休息后可缓解。
中度反流: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在日常活动时可能出现气短,比如快走、爬楼梯等活动后会感觉气不够用,还可能出现乏力、易疲劳等症状。此时患者的心脏功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但还能通过心脏的代偿机制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
重度反流: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除了严重的呼吸困难外,还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因为胃肠道淤血)、尿量减少、体重增加等。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感觉极度乏力,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不同人群的表现特点
儿童:儿童如果患有二尖瓣反流,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为心脏长期处于异常工作状态,影响了身体的营养供应和正常代谢。另外,可能会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容易疲劳,在玩耍时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持续活动较长时间。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减退,二尖瓣反流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除了上述的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外,还更容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使病情更加复杂。而且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及时的治疗。
二尖瓣反流的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检查
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二尖瓣的形态、结构,如瓣叶的厚度、运动情况,瓣环的大小等。通过观察二尖瓣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期的运动,能够明确是否存在反流以及反流的大致程度。例如,能清晰看到瓣叶是否有脱垂、瓣环是否扩大等情况。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这是诊断二尖瓣反流的重要方法。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检测到反流的血液信号,通过测量反流束的面积等指标来准确判断反流的程度。比如,根据反流束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例来划分反流程度,是诊断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的金标准。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二尖瓣反流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心电图改变,如ST-T改变等,但心电图主要是辅助诊断,不能单独依靠心电图来确诊二尖瓣反流,但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整体的心脏电活动状态,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等情况,对评估病情有一定帮助。
X线胸片检查
X线胸片可以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形态,二尖瓣反流患者如果是重度反流,可能会出现心脏扩大,尤其是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还可能看到肺淤血的表现,如肺纹理增多、增粗,肺部间质水肿等,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心脏的大小和肺部的循环情况。
二尖瓣反流的治疗
内科治疗
针对基础病因的治疗:如果是继发性二尖瓣反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至关重要。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改善心肌缺血状况,从而可能改善二尖瓣反流的情况;对于心肌病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改善心肌重构的药物等。
心力衰竭的治疗:当二尖瓣反流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时,需要按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包括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水肿,缓解呼吸困难;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改善心肌重构,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等。
外科治疗
二尖瓣修复术:对于适合的患者,二尖瓣修复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修复病变的二尖瓣结构,恢复其正常的关闭功能。例如,对于瓣叶病变较轻、瓣环扩大的患者,可以通过瓣环成形术等方法恢复瓣环的正常大小和形态,使二尖瓣能够正常关闭。
二尖瓣置换术:当二尖瓣病变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要进行二尖瓣置换术,即用人工瓣膜替代病变的二尖瓣。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生物瓣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存在一定的使用寿命,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更换。
二尖瓣反流的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
反流程度:轻度反流患者如果病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预后相对较好,对生活质量和寿命的影响较小;中度反流患者如果及时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进展,预后也尚可;重度反流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病情会逐渐恶化,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
基础病因:如果基础病因能够得到彻底治疗,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治愈后,二尖瓣反流可能会得到改善,预后较好;而如果基础病因是不可治愈的,如严重的原发性心肌病等,预后则相对较差。
年龄:老年人患二尖瓣反流时,由于身体机能减退,耐受性差,预后相对年轻人较差。儿童患者如果及时发现并治疗,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如果病情延误,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预后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
内科治疗:经过规范的内科治疗,能够控制心力衰竭等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尖瓣反流的问题。
外科治疗:二尖瓣修复术如果成功,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能够较好地恢复心脏功能,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二尖瓣置换术的预后取决于人工瓣膜的类型和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等,机械瓣置换术后需要长期抗凝,存在一定的出血等抗凝相关风险,而生物瓣置换术后不需要长期抗凝,但有瓣膜衰败的风险,总体来说,外科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