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区别在于定义与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等方面。

1.定义与病理机制
腰椎增生是一种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劳损等因素,腰椎椎体边缘出现骨质增生,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修复机制,本质是腰椎椎体的骨质异常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过度活动等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发生退变,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久坐、久站、腰部外伤等因素相关。
2.临床表现
腰椎增生症状相对较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增生部位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压迫逐渐明显,可出现腰部酸痛、胀痛,疼痛可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活动受限程度相对较轻,一般不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神经根受压的典型表现,但当增生的骨质刺激到周围神经等结构时,也可能出现相应部位的放射性疼痛等表现,但相对腰椎间盘突出来说,神经根受压相关症状出现概率较低,且程度相对较轻。
腰椎间盘突出典型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可出现在腿痛之前或同时出现,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胀痛等,下肢放射性疼痛可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或外侧、足背等部位放射,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同时可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行走困难等情况,神经根受压症状相对突出且较明显。
3.影像学检查特点
腰椎增生X线检查可见腰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可能轻度变窄等;CT检查可更清晰显示椎体边缘、小关节等部位的骨质增生情况,表现为椎体边缘高密度的骨性突起;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观察到骨质增生对周围软组织的影响等,但主要特征还是以骨质的异常增生表现为主。
腰椎间盘突出X线检查可发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间接征象;CT检查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可见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软组织影;MRI检查对椎间盘突出的显示更为清楚,可明确髓核突出的程度和位置,以及对神经根、脊髓等结构的压迫情况,能清晰看到椎间盘信号改变及突出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