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妇科常见症状,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有关,好发青春期,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好发生育年龄女性有相关病史者。需结合病史等诊断,原发性对症治疗,继发性针对盆腔器质性疾病治疗。
原发性痛经
发生机制: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Fα(PGFα)和前列腺素E(PGE)增加,尤其是PGFα含量增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
好发人群: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且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其发生可能与青春期女性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调节不稳定有关,也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大、情绪紧张等可能加重原发性痛经症状。
继发性痛经
发生机制: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异位的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出现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内异位内膜病灶在月经周期时充血、水肿,引起痛经。
好发人群: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有相关盆腔器质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易患。比如有多次人工流产史的女性,增加了患子宫腺肌病导致继发性痛经的风险;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相对更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继发性痛经。
痛经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及妇科检查等,对于原发性痛经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疼痛严重时可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继发性痛经则需针对引起痛经的盆腔器质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