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会传染,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不同年龄段感染后表现不同,有感染风险人群可通过检测、接种疫苗等预防,生活中要避免危险行为减少传播。
母婴传播:乙肝携带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期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孕妇若为乙肝大三阳(乙肝五项中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母婴传播率较高,可达90%以上;乙肝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母婴传播率相对低些,但也有一定概率。对于乙肝携带孕妇,可通过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于妊娠后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婴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会感染乙肝;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侵入性操作工具也会传播;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含有微量血液的个人用品,若皮肤或黏膜有破损,也有感染风险。比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场所,未严格执行器械消毒,就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静脉药瘾者因共用注射器,也是乙肝高发人群。
性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动中,皮肤或黏膜的破损会使病毒有机会侵入对方体内。性伴侣一方为乙肝患者时,另一方感染乙肝的风险增加,需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来降低感染几率。
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乙肝后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感染乙肝后,多数会转为慢性携带状态;而成人感染乙肝后,多数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转为痊愈。对于有乙肝感染风险的人群,如乙肝携带者的家庭成员、性伴侣、静脉药瘾者等,应及时检测乙肝五项,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需接种乙肝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来抵御乙肝病毒感染。在生活中,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血制品使用,规范医疗操作,推行安全注射,提倡使用安全套等,以减少乙肝病毒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