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通常无需手术治疗,以药物等内科治疗为主,包括去除病因、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手术治疗极少,仅在大量出血内科无效时考虑;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患该病时各有注意事项,儿童用药谨慎、手术慎重,老年人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全身状况,有基础病史人群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调整方案预防并发症。
内科治疗的主要措施
去除病因:如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戒酒等。对于有严重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抑酸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因为胃酸会刺激胃黏膜创面,不利于愈合。
保护胃黏膜: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少胃酸等对胃黏膜的刺激。
手术治疗的情况极少
当急性糜烂性胃炎出现大量出血且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手术方式主要是胃大部切除术等,但手术风险较高,术后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糜烂性胃炎时,更应谨慎处理。首先要明确病因,如是否有服用不当药物等情况。内科治疗是主要手段,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胃黏膜刺激大的药物。如果出现严重出血等情况,手术需非常慎重,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糜烂性胃炎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内科疾病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科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出血等并发症时,手术决策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因为老年人手术耐受能力相对较差。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等人群患急性糜烂性胃炎,治疗时要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调整方案,同时更积极地采取措施促进胃黏膜修复,预防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内科治疗是主要的处理方式,手术仅在极个别严重出血且内科无效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