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高凝状态和机械性因素。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低灌注状态(老年人动脉硬化致脱水等时肠道灌注不足)、血管病变(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使肠道供血减少)有关;血液高凝状态涉及疾病因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化疗等)和药物因素(长期用避孕药致血液高凝);机械性因素包含肠腔压力增高(剧烈呕吐、便秘、腹部手术、肠套叠等致肠腔压力升高阻碍肠道血回流)。
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血管病变,当肠系膜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肠道供血减少。如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会使结肠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特别是左半结肠相对更易受累,因为其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肠系膜下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边缘支,当边缘支供血不足时,左半结肠就容易发生缺血性改变。
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因素
疾病因素: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影响肠道血管的血流,引发缺血性结肠炎。此外,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等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肠道缺血的风险。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能会影响凝血机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例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其体内凝血因子水平可能会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强,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影响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加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性。
机械性因素相关因素
肠腔压力增高:剧烈呕吐或便秘时,肠道内压力急剧升高,阻碍肠道血液回流,导致肠壁缺血。比如,老年人便秘时,干结的粪便积聚在肠道内,使得肠腔压力升高,影响肠道血管的正常血流,容易引发缺血性结肠炎。另外,腹部手术、肠套叠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肠腔压力增高,影响肠道血供。例如,肠套叠时,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导致肠腔梗阻,肠腔内压力升高,阻碍了肠道的血液循环,从而引发肠壁缺血坏死,其中就包括结肠部位的缺血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