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会传染,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传染性强弱可通过乙肝病毒DNA定量评估,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定期检查并注意生活方式,密切接触者可接种疫苗预防。
血液传播: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内镜等医疗器械。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在医疗过程中使用了未规范消毒的器具,就有感染风险;在一些特殊生活场景中,若有皮肤破损接触到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也可能被传染。成年人如果有纹身、打耳洞等操作使用了不正规的器具,也存在感染可能。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这是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有乙肝的育龄女性,需要在孕前、孕中进行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如乙肝病毒阳性孕妇在妊娠后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等,可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性生活中不采取安全措施,都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可以通过乙肝病毒DNA定量来评估,乙肝病毒DNA定量越高,传染性越强。如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五项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通常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如果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小三阳),一般提示病毒复制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传染性。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对于密切接触者,建议检测乙肝五项,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且无感染乙肝,应接种乙肝疫苗,使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从而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