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母婴传播中患乙肝的母亲分娩或母乳喂养易致婴儿感染,需医生指导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血液传播包括输入污染血液及血制品、破损皮肤黏膜接触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性传播中与慢性乙肝患者无防护性行为会因体液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致感染,高危性行为人群风险高,应采取防护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一、母婴传播
具体情况: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可能会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另外,在产后母乳喂养阶段,也存在婴儿通过乳汁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来说,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在母婴传播过程中被感染。女性在孕期若患有慢性乙型肝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比如在婴儿出生后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等。
二、血液传播
具体情况:
输血及血制品:如果输入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就会感染乙肝病毒。在过去医疗条件相对有限的时候,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但随着血制品筛查的严格规范,这种途径导致的感染已大幅减少。不过,对于有过输血史、接受过血液透析等情况的人群,仍需关注乙肝感染风险。
破损皮肤黏膜接触:皮肤黏膜破损时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体液也可能被感染。例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若被乙肝病毒污染,就有感染风险。对于有纹身、穿耳洞等经历的人群,如果所使用的器械未严格消毒,也存在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一些从事医疗、美容等行业的人员,在工作中若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等体液,若防护不当,也容易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
三、性传播
具体情况: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动过程中,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会通过黏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对方体内导致感染。对于有多个性伴侣、同性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进行性行为时都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以降低性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