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甲型由HAV引起,粪-口传播,儿童青少年多见,急性自限性;乙型由HBV引起,母婴、血液、性传播,易慢性化,可致肝硬化等;丙型由HCV引起,血液传播,慢性比例高,病毒易变异致难彻底清除;丁型依赖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相似,可加重乙肝病情;戊型由HEV引起,粪-口传播,青壮年发病多,孕妇感染易致肝衰竭。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发病,病程呈自限性,一般不会慢性化。其发病机制主要是HA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机体通过免疫反应清除病毒,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HBV感染人体后,病毒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对受感染肝细胞进行攻击,引起肝脏炎症,且病毒持续存在可使病情迁延不愈。
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比例较高,若不及时治疗,也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HCV病毒基因易变异,导致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使得感染难以彻底清除,进而转为慢性。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传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加重乙型肝炎的病情,使病情向重型肝炎发展等。其发病是因为丁型肝炎病毒借助乙型肝炎病毒的包膜蛋白进入肝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基础上进行复制,从而加重肝脏的损伤。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因污染水源引起暴发流行,青壮年发病较多。戊型肝炎多为急性发病,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相对严重,易发展为肝衰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肝细胞炎症,机体免疫反应清除病毒过程中导致肝脏损伤,孕妇由于生理状态特殊,免疫调节等方面与常人不同,所以病情更易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