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药物治疗包括消炎利胆药物(促进胆汁排泄、减轻炎症)和解痉止痛药物(缓解胆绞痛,青光眼患者慎用);其病因有胆囊结石(最常见,致胆汁淤积、炎症及纤维增生)、细菌感染(血行、淋巴或逆行侵入,免疫力低者易患)、胆囊排空障碍(生活不规律等致胆汁淤积引发炎症)、胰液反流(胰酶破坏胆囊黏膜致化学性炎症,胰腺疾病者风险高)。
一、慢性胆囊炎的药物治疗
1.消炎利胆药物: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囊炎症,常见的有消炎利胆片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缓解胆囊的炎症状态,有临床研究表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慢性胆囊炎患者的右上腹隐痛等症状。
2.解痉止痛药物:当慢性胆囊炎患者出现胆绞痛时可使用,如阿托品等,它能松弛胆道平滑肌,缓解痉挛引起的疼痛,但青光眼患者等应慎用,因为阿托品会导致眼压升高,这是基于其对平滑肌的作用原理以及对特殊人群生理结构影响得出的禁忌。
二、慢性胆囊炎的病因
1.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胆囊结石可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反应。长期的结石刺激还会导致胆囊壁反复发炎、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发展为慢性胆囊炎。在人群中,有胆囊结石的人群发生慢性胆囊炎的几率明显高于无结石人群,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80%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
2.细菌感染:细菌可通过血行、淋巴或胆道逆行等途径侵入胆囊引起感染。例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可经胆道逆行进入胆囊,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繁殖引发炎症。在一些机体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长期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胆囊炎。
3.胆囊排空障碍:如胆囊运动功能紊乱等情况可导致胆囊排空不畅,胆汁在胆囊内淤积,从而诱发炎症。这种情况可能与神经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对于一些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饮食不节,导致胆囊运动功能失调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胆囊排空障碍进而引发慢性胆囊炎。
4.胰液反流:当胰液反流进入胆囊时,胰酶可破坏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在一些患有胰腺疾病导致胰液分泌异常或胰管梗阻的人群中,胰液反流至胆囊的风险增加,从而增加了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