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需进行病史采集,了解诱因、基础疾病及症状特点;体格检查重点查腹部情况;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试验;影像学检查有腹部X线平片、腹部CT、肠系膜血管造影;结肠镜检查一般发病后2-3周内进行,有相应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特殊人群检查需注意其特点及风险。
体格检查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如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腹部是否有包块等。不同性别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可能因生理结构差异有不同的表现,但对于缺血性结肠炎的体格检查核心是关注腹部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的正常参考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
粪便常规+隐血试验:可见便血,隐血试验阳性,通过粪便检查可了解肠道出血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早期可能无特异性表现,晚期可出现肠壁内气囊肿征、指压迹征等,但特异性有限。不同年龄患者腹部X线平片的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的腹部X线表现与成人不同。
腹部CT:可以观察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血管情况等,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肥胖患者或肠道气体较多影响观察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
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发现肠系膜动脉狭窄、闭塞等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进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尤其是心、肝、肾功能等。
结肠镜检查
检查时机:一般在发病后2-3周内进行,此时结肠黏膜的炎症、溃疡等表现较为典型。但对于病情较重、存在穿孔风险等情况需谨慎选择时机。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的耐受性和操作难度不同,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专业的操作技巧。
镜下表现:可见结肠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好发于左半结肠。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检查可看到肠黏膜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要注意其身体耐受性,可能需要更细致地评估检查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检查前要做好充分的安抚和准备工作,确保检查安全顺利进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要在检查前对基础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以降低检查过程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