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紊乱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痛(部位不固定、性质多样、进食后可变化)、腹胀(胃肠蠕动减慢致气体或食物积聚)、恶心呕吐(胃排空受影响致胃黏膜受刺激)、腹泻(胃肠蠕动快致肠道吸收受影响)或便秘(胃肠蠕动慢致粪便停留过久);全身症状有乏力(营养吸收不良致能量供应不足)、精神心理症状(胃肠与神经关系密切致焦虑、抑郁、失眠等)。
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为脐周、上腹部等,疼痛性质多样,如隐痛、胀痛、绞痛等。一般在进食后可能会加重或缓解,不同患者表现差异较大。例如,部分患者进食后食物刺激胃肠蠕动,引发腹痛,而休息一段时间后可能缓解。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腹痛部位,常表现为哭闹不安。
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外观可能可见腹部膨隆。多因胃肠蠕动减慢,气体或食物积聚在胃肠道内所致。比如,胃肠功能紊乱时,消化酶分泌异常,食物消化不完全,产生较多气体,导致腹胀。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更易出现腹胀情况。
恶心呕吐:可伴有或不伴有呕吐物,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这是由于胃肠功能紊乱影响了胃的排空功能,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对于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功能,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腹泻或便秘: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可呈水样便等。是因为胃肠蠕动加快,肠道吸收功能受到影响,水分不能被充分吸收。例如,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腹泻,儿童腹泻可能与饮食不洁、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且腹泻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等并发症。
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主要是胃肠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便秘。
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精神状态较差。这与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身体能量供应不足有关。长期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由于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利用,会出现持续的乏力感。
精神心理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表现。因为胃肠和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胃肠功能紊乱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比如,长期的胃肠不适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进而引发焦虑、抑郁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可能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形成恶性循环。青少年在学习压力大等情况下,也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伴随的精神心理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