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中医妇科病症对应西医功能性子宫出血分无排卵性与排卵性两类,无排卵性多见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因HPO轴发育未成熟等致无排卵,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等致激素失衡;排卵性常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多因黄体功能异常所致,中医由脏腑功能失调等致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伴贫血等,青春期需关注HPO轴发育,围绝经期需警惕内膜病变,生育年龄需关注黄体功能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西医对应病症
崩漏是中医妇科病症名,对应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发病急骤、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但持续时间长者为“漏”。其由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引发子宫异常出血,分为无排卵性和排卵性两类。
二、分类及常见人群
(一)无排卵性崩漏
多见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发育未成熟,HPO轴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导致无排卵;围绝经期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排卵稀少或停止,激素分泌失衡,引发子宫异常出血。
(二)排卵性崩漏
常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多因黄体功能异常所致,如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黄体功能不足使经期延长、经量时多时少等。
三、中医病因病机
从中医角度,崩漏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二脉损伤引起,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脾虚者中气虚弱,统摄无权;肾虚者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血热者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血瘀者瘀血阻滞,血不循经。
四、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可突然大量出血(崩),也可淋漓不尽(漏),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头晕等贫血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青春期女性多伴内分泌紊乱相关症状,围绝经期女性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可能,生育年龄女性可能伴随黄体功能异常相关表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需关注HPO轴发育情况,及时就医排查内分泌紊乱因素,因青春期生殖系统尚在发育中,崩漏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应重视早期干预。
(二)围绝经期女性
此阶段需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等,出现崩漏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三)生育年龄女性
若出现排卵性崩漏,需关注黄体功能情况,其可能影响受孕及妊娠结局,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黄体功能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以维持内分泌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