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的护理包括提供安静舒适环境、体位护理(头高位)、生命体征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喂养护理(轻病情尽早母乳、不能经口鼻饲)、皮肤护理(定期翻身防压疮)及心理关怀与家属教育,以助新生儿恢复。
体位护理
一般取头高位,将床头抬高15°~30°,这样有利于减轻颅内压,防止脑水肿加重。例如,可使用专门的婴儿床垫或在肩背部垫薄毛巾等使头部保持适当高度。但要注意保持头部的中立位,避免颈部扭曲,以免影响脑部血液循环。
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监测:密切监测新生儿体温,颅内出血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异常。若体温过高,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头部冷敷(注意避免冻伤)等,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药物降温可能带来不良影响;若体温过低,需注意保暖,可使用暖箱或增加衣物、被褥等,但要注意保暖适度,避免过热。
呼吸监测:观察新生儿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如发现呼吸急促、暂停、发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氧,吸氧浓度根据血氧饱和度情况调整,一般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为宜,避免氧浓度过高导致氧中毒。
心率、血压监测:定期监测心率和血压,了解循环情况,若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异常,需及时处理,因为颅内出血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喂养护理
病情较轻的新生儿可在医生评估后尽早进行母乳喂养,母乳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还含有免疫球蛋白等物质,有助于新生儿恢复。喂养时采取正确的体位,如半卧位或头高脚低位,防止呛奶。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需遵医嘱进行鼻饲喂养,注意鼻饲的速度、温度和量,避免引起呕吐导致误吸。喂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等情况。
皮肤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而发生压疮。选择柔软、清洁的尿布或衣物,避免摩擦皮肤。若发现皮肤有发红等情况,可使用婴儿护臀膏等进行护理,但要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
心理关怀及家属教育
医护人员要关注新生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向家属解释病情及护理要点,让家属了解新生儿的恢复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指导家属如何正确参与护理,如协助喂养、观察生命体征等,增强家属的信心和护理能力,同时让家属明白良好的护理对新生儿预后的重要性,给予新生儿充分的关爱和支持,这也有助于新生儿的身心康复。新生儿在受到关爱和良好的护理环境中,更有利于神经系统的修复和整体健康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