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非甾体类抗炎药服用史、应激状态、酗酒史等)、症状观察(部分无症状或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胃镜检查(直接观察胃黏膜糜烂、出血等表现)、幽门螺杆菌检测(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等,明确病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轻度升高,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了解出血情况)。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是急性糜烂性胃炎诊断的重要起始步骤。需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是否有严重创伤、大手术、重度感染等应激状态、是否有酗酒史等。例如,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情况的患者,易因应激反应引发胃黏膜损伤。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病史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若有相关诱因也需重点询问。
二、症状观察
急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呕吐症状相对突出,而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三、胃镜检查
1.检查意义
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关键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能清晰看到胃黏膜是否有糜烂、出血等表现。
2.检查表现
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病变可呈弥漫性分布,好发于胃窦部等部位。
四、幽门螺杆菌检测
1.检测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活检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患者依从性较好;胃镜下取组织活检既可以明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能同时观察胃黏膜情况。
2.检测意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炎的常见病因之一,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急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指导后续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同,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家庭密切接触等因素相关,老年患者感染后需更积极评估治疗。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但血常规变化并非特异性表现,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大便隐血试验
若胃黏膜有出血情况,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有助于了解胃黏膜损伤后有无出血情况,但需排除饮食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假阳性可能。不同年龄患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需结合具体病情分析,儿童出现大便隐血阳性需更谨慎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