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与乳糖不耐受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处理应对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母乳性腹泻多发生于纯母乳喂养婴儿,一般随月龄增长辅食添加后可缓解;乳糖不耐受因乳糖酶缺乏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可通过相应检查诊断,可采用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等方式处理,需根据不同人群采取合适措施区分处理。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缺乏,使得乳糖消化吸收障碍,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引起腹泻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婴幼儿时期可能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有关,成人则多因肠道疾病等导致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症状表现
母乳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大便呈黄色稀糊状,一般无黏液脓血,婴儿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体重增长不受影响。
乳糖不耐受:除了腹泻外,还可能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多等症状,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有泡沫,部分婴儿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诊断方法
母乳性腹泻:主要是通过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原因来诊断,如感染性腹泻等。停止母乳喂养后,腹泻症状明显减轻,再次母乳喂养后腹泻又出现,可支持母乳性腹泻的诊断。
乳糖不耐受:可以通过乳糖耐受试验、氢气呼气试验等检查来诊断。乳糖耐受试验是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检测血糖变化,若血糖升高不明显则提示乳糖不耐受;氢气呼气试验是检测呼气中氢气的浓度,乳糖不耐受时氢气浓度会升高。
处理与应对
母乳性腹泻: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婴儿月龄增长,添加辅食后,腹泻症状多可自行缓解。对于婴儿的护理要注意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
乳糖不耐受:可以采用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喂养,也可以在母乳喂养前补充乳糖酶,以帮助消化乳糖。对于婴幼儿,选择合适的替代奶粉要考虑其营养成分是否能满足生长需求;对于成人,要注意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奶油等。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母乳性腹泻的婴儿一般生长发育不受限,正常喂养即可;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保证营养摄入。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的选择要注意符合婴幼儿的营养需求,同时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方法等。
成人:成人乳糖不耐受时要特别注意饮食中乳糖的摄入情况,如避免食用含乳糖的乳制品,选择乳糖含量低的食物替代品等,以减少腹泻等不适症状的发生,同时要保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总之,母乳性腹泻和乳糖不耐受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诊断及处理等方面均有区别,在临床中要准确区分,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