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是常见外科急腹症,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致胆囊急性炎症病变,典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等,病因包括胆囊管梗阻(结石、寄生虫梗阻)、细菌感染(血行、胆道逆行感染)及其他因素(创伤、化学性刺激)。
一、急性胆囊炎的概念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是由于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检时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等。
二、急性胆囊炎的病因
1.胆囊管梗阻
结石梗阻:这是引起急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胆囊结石可阻塞胆囊管或嵌顿于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黏膜引起炎症,随后细菌感染。结石的存在使得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刺激胆囊黏膜,导致炎症发生。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进而增加急性胆囊炎的发病几率。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急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寄生虫梗阻:如蛔虫钻入胆囊管或胆管,可引起胆囊管的梗阻,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引发急性胆囊炎。这种情况在卫生条件较差、有肠道蛔虫感染流行的地区相对多见,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对可能更容易发生蛔虫相关的胆道梗阻,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卫生条件改善,其发生率有所降低。
2.细菌感染
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感染。例如,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细菌可随血流到达胆囊。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老年人、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血行感染导致的急性胆囊炎。
胆道逆行感染:肠道内的细菌可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进而累及胆囊。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常见致病菌可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胆囊的感染。患有肠道疾病(如肠炎、痢疾等)、长期胃肠动力异常导致肠道细菌易位等情况的人群,胆道逆行感染的风险增加。
3.其他因素
创伤:腹部外伤等情况可能损伤胆囊,导致胆囊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例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腹部创伤,可能波及胆囊引发急性胆囊炎。这种情况在有明确腹部创伤史的人群中发生,需要结合创伤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进入胆囊,胰液中的各种酶可刺激胆囊壁引起化学性炎症。当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胰液反流时,就可能引发急性胆囊炎。患有胰腺疾病(如胰腺炎等)的人群,胰液反流的风险增加,从而增加急性胆囊炎的发病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