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型,各型有不同特点,对妊娠有影响,可通过血清学、肝功能、病毒核酸检测诊断,可通过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预防。
常见类型及特点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妊娠期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一般不转变为慢性,对胎儿影响较小,但在妊娠晚期感染,可能发生早产、胎儿窘迫等。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孕妇患乙型肝炎,尤其e抗原阳性者,母婴传播率较高。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在妊娠期间可能病情加重,影响妊娠结局。
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经输血或血制品、注射等途径传播。妊娠期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约2/3会转为慢性,且可能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故常与乙型肝炎同时或重叠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孕妇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可能较重。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尤其是妊娠晚期感染,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较高。
对妊娠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反应加重,增加妊娠晚期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重型肝炎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还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对胎儿及新生儿影响不同。如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可使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续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甚至慢性肝病;甲型肝炎在妊娠晚期感染可能引起胎儿早产、胎儿窘迫等;戊型肝炎妊娠晚期感染可导致胎儿早产、死胎等,且孕妇病死率高。
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检测相关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等指标。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甲肝抗体IgM(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了解肝脏受损情况。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时,肝功能指标通常会异常升高。
病毒核酸检测:如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丙肝病毒RNA检测等,可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及传染性有重要意义。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甲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甲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预防,孕妇在孕前可进行乙肝五项检查,若没有保护性抗体且未感染乙肝病毒,应接种乙肝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接触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