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因缺氧或产伤致严重脑损伤的病症,病因含缺氧缺血性及产伤性,分类有脑室周围-脑室内、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小脑出血等,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和程度而异重者有多种症状,诊断依靠头颅超声、CT、MRI等检查,治疗包括支持疗法、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等,温馨提示需孕期定期产检、新生儿出生后密切观察及后续随访。
一、定义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由于缺氧或产伤等原因引起的严重脑损伤,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
(一)缺氧缺血性因素
多因围生期缺氧所致,胎儿或新生儿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存在缺氧情况,可使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出血。常见于早产儿,因其脑血管发育不完善,易受缺氧影响。
(二)产伤性因素
多见于足月儿,与胎位异常、胎头过大、产程过长等导致机械性损伤有关,如胎头受挤压、牵拉等可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
三、分类
(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常见于早产儿,因脑室周围生发基质的毛细血管脆弱,易破裂出血并延伸至脑室内。
(二)脑实质出血
多因缺氧或产伤致脑实质血管破裂,可发生在大脑半球、小脑等部位。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由静脉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常见于足月儿,多数预后良好。
(四)小脑出血
较少见,多因缺氧或产伤导致,可引起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和程度而异。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意识改变(如嗜睡、昏迷)、呼吸不规则、惊厥、前囟隆起、肌张力改变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脑瘫等)。
五、诊断
主要依靠头颅超声、CT、MRI等检查。头颅超声可早期发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CT能清晰显示出血部位和范围;MRI对脑组织病变的诊断更具优势,尤其对早产儿的颅内病变评估价值高。
六、治疗原则
(一)支持疗法
维持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血压等。
(二)控制惊厥
选用合适的抗惊厥药物控制惊厥发作,如苯巴比妥等,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三)降低颅内压
可使用利尿剂等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七、温馨提示
(一)孕期及分娩期注意事项
孕期应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如胎儿宫内窘迫等;分娩过程中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尽量避免产伤的发生。
(二)新生儿出生后观察要点
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肌张力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如嗜睡、惊厥、前囟异常隆起等)应立即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神经系统伤残风险。
(三)后续随访
对于发生颅内出血的新生儿,需按照医嘱进行定期随访,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出现的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