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有不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可通过血清学、肝功能、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已确定的肝炎病毒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五种。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一般为急性病程,不转为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慢性乙型肝炎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新生儿感染后易成为慢性携带者。
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慢性丙型肝炎比例高,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感染后可加重乙型肝炎的病情,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为急性发病,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青壮年感染后症状相对明显。
三、临床表现
急性期: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区疼痛等,部分患者可有发热、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
慢性期:除上述部分症状可能持续存在外,还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等,有助于明确病毒类型。
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和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质地等变化,辅助诊断。
五、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肝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病毒携带者进行规范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加强水源保护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等途径预防,要避免共用注射器、不不安全输血等。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等的有效措施,甲型肝炎疫苗可用于预防甲型肝炎,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感染戊型肝炎风险较高,应尤其注意做好防护;儿童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