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血清淀粉酶早期诊断重要但需结合其他病鉴别,血清脂肪酶对就诊晚患者价值高,血常规提示炎症,生化检查可反映血糖、血钙等情况;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增强CT、MRI及MRCP等,腹部超声是首选但受肠气干扰,增强CT评估严重程度,MRI及MRCP对胆源性胰腺炎有价值;其他检查有腹腔穿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腹腔穿刺液有助诊断,ERCP可明确并治疗胆胰管病变,儿童和老年患者检查有特殊需考虑因素,各项检查需结合病史症状综合分析。
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特异性也优于血清淀粉酶。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炎症反应。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生化检查:血糖升高,持久的空腹血糖高于11.1mmol/L反映胰腺坏死,提示预后不良。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可轻度升高。血钙降低,当血钙低于2mmol/L时,提示胰腺坏死,病情严重。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但受肠气干扰较大,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有限。急性胰腺炎时可见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边界不清,胰周可见液性暗区等。
增强CT:是诊断和评估特发性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显示胰腺形态改变,有无坏死、渗出等,还能发现胆道病变。根据CT分级,如BalthazarCT分级系统,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特发性急性胰腺炎,能明确胰腺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
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诊断胆源性胰腺炎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病变,对于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若怀疑胆道病变,MRCP可作为进一步检查手段,了解胆道有无结石、狭窄等情况。
其他检查
腹腔穿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若诊断不明确,可行腹腔穿刺。穿刺液若为血性,且淀粉酶升高,有助于诊断。同时可通过穿刺液的性状等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如穿刺液呈血性、浑浊,可能提示胰腺坏死等严重情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于怀疑胆胰管病变引起的特发性急性胰腺炎,可考虑行ERCP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还可同时进行治疗,如取出胆管结石等。但ERCP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并发症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度等因素,可能需要适当安抚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的影响,如心肺功能等,检查前需评估患者的耐受情况。在进行各项检查时,都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以明确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