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引发。约90%因结石嵌顿致胆囊管梗阻,非结石性梗阻如蛔虫、扭转等也可致;细菌经血液循环、淋巴或邻近器官感染,肠道细菌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入胆道是主要来源;严重创伤、大手术、长期禁食致胆囊缺血,胰管与胆管汇合异常致胰液反流也可引发,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胆囊炎症改变。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嵌顿:
约90%的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被结石阻塞引起。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可由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钙等成分比例失调导致析出形成。例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汁中胆固醇含量相对升高,更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比男性更易发生胆囊结石相关的胆囊管梗阻。在生育年龄的女性,妊娠期间胆囊排空功能减弱,胆汁淤积,增加了结石形成和嵌顿的风险。
结石嵌顿后,胆囊内胆汁继续分泌,而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逐渐升高,胆囊壁充血、水肿,进而引发炎症。
2.非结石性梗阻:
如蛔虫钻入胆囊管、胆囊管扭转、狭窄等情况也可导致胆囊管梗阻。蛔虫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相对常见,蛔虫进入胆囊管后会引起梗阻,从而诱发急性胆囊炎。对于有胆道蛔虫症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蛔虫钻入胆囊管导致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胆囊管的先天性狭窄或后天性因炎症、手术等导致的狭窄,会使胆汁排出不畅,引发胆囊内压力升高,导致炎症发生。
二、细菌感染
1.病原体来源:
细菌可经血液循环、淋巴途径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至胆囊。例如,当患者发生败血症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感染。肠道细菌是胆囊感染的主要来源,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厌氧菌等。肠道内的这些细菌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系统,进而侵入胆囊引发炎症。有胃肠道疾病史,尤其是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肠道细菌移位进入胆道系统的风险增加。
2.感染过程:
细菌在胆囊内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胆囊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胆囊壁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改变。初始可能为单纯性炎症,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演变为化脓性甚至坏疽性胆囊炎。
三、其他因素
1.胆囊缺血:
严重创伤、大手术、长期禁食等情况可导致胆囊缺血。例如,进行大手术后的患者,由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循环重新分布,可能导致胆囊的血液供应相对不足。长期禁食的患者,胆汁分泌减少,胆囊收缩功能减弱,也容易引起胆囊缺血,进而引发炎症。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胆囊缺血相关的急性胆囊炎。
胆囊缺血时,胆囊壁的防御能力下降,细菌容易侵入并引发炎症。
2.胰液反流:
当胰管与胆管汇合异常时,十二指肠液可反流入胆囊,激活胆囊内的胰酶,引起化学性炎症,在此基础上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急性胆囊炎。有胰胆管汇合异常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胰液反流的风险较高。此外,暴饮暴食等因素可能导致十二指肠内压力升高,增加胰液反流至胆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