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症状多样,包括胃灼热和反酸(约70%-80%患者出现,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致胃酸反流)、吞咽困难(与疝囊压迫等有关,早期间歇性后期可能持续性,需与食管癌鉴别)、胸痛(放射至多部位,性质多样,进食后发生且与体位有关,需与心血管疾病鉴别)、呕吐(婴幼儿患者可出现,需与其他消化道畸形区分)、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有关,老年患者易被误判为其他腹部疾病)、少数患者因长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需考虑食管裂孔疝可能)。
胃灼热和反酸: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可感觉胸骨后或剑突下有烧灼感,同时伴有反酸现象,尤其在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加重。研究表明,约70%-80%的食管裂孔疝患者会出现胃灼热和反酸症状,这是因为疝入胸腔的胃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对于儿童患者,若存在食管裂孔疝,也可能出现类似成人的反酸、烧心表现,可能影响其进食和营养摄入,需要密切关注。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可表现为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不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疝囊压迫食管、食管痉挛或食管狭窄等有关。一般来说,早期可能是间歇性吞咽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变为持续性吞咽困难。在老年患者中,食管裂孔疝导致的吞咽困难需与食管癌等疾病相鉴别,因为两者症状有相似之处,需通过内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胸、背、肩、颈部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钝痛或隐痛等。胸痛的发生可能与疝囊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有关,类似心绞痛的表现,但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不同,食管裂孔疝导致的胸痛一般在进食后发生,且疼痛与体位关系密切,改变体位可能使疼痛缓解或加重。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出现胸痛时更要注意鉴别食管裂孔疝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胸痛,避免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而进行不必要的治疗。
呕吐:婴幼儿食管裂孔疝患者可能出现呕吐症状,多为溢奶或呕吐,严重时可频繁呕吐。这是由于疝入胸腔的胃影响了正常的胃肠蠕动和排空,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对于儿童食管裂孔疝患者的呕吐情况,需要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呕吐相区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也因人而异。疼痛与进食有一定关系,部分患者在进食后疼痛加重,可能是因为进食后胃的充盈刺激疝囊,导致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在老年患者中,上腹部疼痛可能被忽视或误判为其他腹部疾病,如胆囊炎、胰腺炎等,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贫血:少数患者可能因长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这是因为食管裂孔疝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引起慢性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等。对于出现贫血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要考虑到食管裂孔疝的可能,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及出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