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分别有不同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有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制)及病毒因素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不同肝炎病毒有不同直接作用表现)。
一、病因
(一)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因素
1.甲型肝炎病毒(HAV):HAV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经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生活方式因素,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
2.乙型肝炎病毒(HBV):HBV属嗜肝DNA病毒科,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中,若母亲为HBV携带者,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成年人中,不良生活方式如共用注射器等也可增加感染风险。HBV感染人体后,病毒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引起免疫反应介导的肝细胞损伤。
3.丙型肝炎病毒(HCV):HCV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主要经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持续的病毒感染可引起慢性炎症,导致肝细胞逐渐受损。
4.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依赖HBV存在才能复制,传播途径与HBV相似,常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会加重肝脏的损伤程度。
5.戊型肝炎病毒(HEV):HEV属戊型肝炎病毒属,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肝细胞炎症等病变。
二、发病机制
(一)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
1.细胞免疫机制:在病毒性肝炎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例如在乙型肝炎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识别感染HBV的肝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然后杀伤感染的肝细胞。但在杀伤过程中,也可能导致正常肝细胞的损伤,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的免疫功能有所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免疫反应相对成年人可能更具多样性;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对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弱,可能导致肝炎病程迁延。
2.体液免疫机制:机体感染病毒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如抗-HAV抗体、抗-HBs抗体等。抗-HBs抗体是保护性抗体,可中和HBV。但在某些情况下,体液免疫反应也可能参与肝脏损伤,如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沉积在肝脏等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肝细胞。
(二)病毒因素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
1.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导致肝细胞肿胀、坏死等病变,但一般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免疫反应是主要的损伤机制。
2.乙型肝炎病毒:除了免疫介导的损伤外,病毒本身的基因表达产物可对肝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例如病毒的X蛋白可干扰肝细胞的信号转导等过程,影响肝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肝细胞的恶变等不良转归。
3.丙型肝炎病毒: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可引起肝细胞内质网的应激,导致肝细胞的凋亡等损伤,持续的病毒感染可使肝细胞逐渐发生纤维化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