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包括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分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含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急有相关症状及黄疸期等;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轻;慢性轻度症状轻、中度较明显、重度严重;急性重型起病急有肝性脑病等;亚急性重型发病15天-26周有肝衰竭等表现;慢性重型有慢性肝病基础;淤胆型主要是肝内胆汁淤积,黄疸持续长、瘙痒明显等,各型有不同发病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可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接触病毒的途径如共用注射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肝功能轻度异常,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胆红素正常。多见于成年人,年龄跨度较广,生活方式上若既往有肝炎病毒感染史且未规范治疗等可能发展为轻度慢性肝炎。
中度慢性肝炎:症状相对明显,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不适等,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中度升高,胆红素轻度升高,白蛋白降低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病史中既往肝炎病毒感染未有效控制等是重要因素。
重度慢性肝炎:症状较为严重,有明显的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持续升高,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等。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尤其有长期肝炎病史未规范治疗的人群更易出现重度情况,生活方式中不良的作息、饮酒等可能加重病情。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骤,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短期内升高明显,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功能严重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相对少见,成人中青壮年可能因自身免疫等因素有一定发病风险,生活方式中近期接触大量肝炎病毒等可能是诱因。
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出现肝衰竭综合征,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史中既往有肝炎基础等是重要因素,生活方式中不规范治疗等可能导致病情进展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症状类似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病的基础表现,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肝功能检查显示慢性肝病的特征性改变同时伴有重型肝炎的表现。多见于有慢性肝炎病史、肝硬化病史的人群,年龄跨度较大,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不规律服药等可能加重病情。
淤胆型肝炎
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周以上,皮肤瘙痒较为明显,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升高明显,转氨酶轻度升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中接触某些可能导致胆汁淤积的药物等可能是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