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管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基础疾病及症状表现;内镜检查可直观观察食管黏膜病变并活检;实验室检查的真菌学检查有涂片和培养,血清学检查为辅助;影像学检查中X线钡餐观察食管情况,CT用于复杂情况。
一般情况:详细询问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病史,因为这些情况会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从而易引发真菌感染;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等)的患者,其自身免疫力低下,也是真菌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是否有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情况,以及喂养方式等,因为早产儿、低体重儿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喂养不当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症状表现:了解患者是否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等。吞咽困难可能是渐进性的,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加重;胸骨后疼痛多为隐痛或灼痛等。
内镜检查
直观观察:内镜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典型的真菌性食管炎在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有散在的白色斑块或伪膜,斑块可融合成片,剥脱后可形成溃疡。不同年龄患者的内镜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的食管黏膜相对娇嫩,病变观察需更细致。
活检: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可以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诊断的关键。病理检查可见食管黏膜内有真菌菌丝和孢子,通过特殊染色(如PAS染色等)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真菌形态,有助于确诊。
实验室检查
真菌学检查
涂片检查:可以采集食管分泌物、病变部位的脱落细胞等进行涂片,然后用显微镜检查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例如,取食管分泌物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若发现真菌形态,结合临床症状可初步怀疑真菌性食管炎。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培养,根据真菌生长的特点和形态鉴定真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真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不同,通过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真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可能相对较高,因为其体内真菌繁殖可能更活跃。
血清学检查:部分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可能出现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如某些真菌抗体的升高。但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对有限,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手段,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例如,新型隐球菌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但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可以观察食管的蠕动情况、黏膜皱襞改变等。真菌性食管炎在X线钡餐下可能表现为食管黏膜粗糙、紊乱,有小的充盈缺损或龛影等,但X线钡餐检查的敏感性相对内镜检查较低,一般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但对于不能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配合度等问题,X线钡餐检查的应用需谨慎评估。
CT检查:对于病情较为复杂,怀疑有食管外侵犯等情况时可考虑CT检查。CT可以显示食管壁的增厚情况、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等,但对于早期真菌性食管炎的诊断价值不如内镜和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