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肠道炎症性疾病,症状多样,消化系统症状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等,还可能有里急后重、便血等其他症状,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长期饮食不规律等人群患病风险高,需注意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预防。
一、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不同类型的肠炎腹痛表现有所差异。例如,感染性肠炎多表现为脐周或下腹的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异常或肠痉挛引起。对于儿童来说,腹痛可能会表现得较为哭闹不安,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和情绪来体现腹部不适。
腹泻:是肠炎常见症状之一。急性肠炎时腹泻往往较剧烈,排便次数频繁,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婴幼儿,腹泻次数多,量较大,呈蛋花汤样便;而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如志贺菌感染导致的菌痢,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慢性肠炎的腹泻症状相对迁延,排便次数可能相对少一些,但也可间断出现腹泻,大便可能含有黏液等。
恶心、呕吐:在一些肠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急性肠炎。当肠道受到炎症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的反应,导致恶心,严重时可出现呕吐。对于儿童而言,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脆弱,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会更明显,需要注意防止脱水等情况。
二、全身症状
发热:感染性肠炎常伴有发热症状。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发热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发热可能相对较高,可达到38℃以上,甚至更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发热程度相对较轻,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发热是身体的免疫反应,机体通过升高体温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但对于婴幼儿来说,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
乏力: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等因素,患者常感到乏力,精神状态较差。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表现,影响日常的活动和生活质量。
三、其他症状
里急后重:多见于直肠炎或乙状结肠炎患者,表现为排便时有急迫感,排便后仍有未排尽的感觉。这是因为炎症刺激直肠肛门部位的神经,导致频繁的便意,但实际上每次排便量不多。
便血:某些肠炎可能出现便血症状。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出血量可多可少;缺血性肠炎也可能出现便血情况,多为暗红色血便等。便血的出现提示肠道黏膜有较严重的损伤,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便血情况,家长应高度重视,因为可能涉及多种严重疾病,如肠套叠等也可能出现血便,但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除血便外还有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
不同类型的肠炎症状可能会有所侧重,而且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也有差异。例如,老年人患肠炎时,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而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等,需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进食不洁食物等人群患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来预防肠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