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存在术后近期风险如出血、感染、泌尿系统损伤,远期风险包括盆底功能障碍、卵巢功能影响、性功能改变,不同人群风险有差异,年轻女性有生育心理冲击及卵巢功能影响相关风险,老年女性对手术耐受性差、术后感染风险高,有基础病史人群手术应激会增加相关疾病风险波动。
一、术后近期风险
出血: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可能发生出血情况。术中止血不彻底等原因可导致术后腹腔内出血或阴道残端出血。有研究显示,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如部分患者因子宫动脉等血管处理不当,术后可能出现较明显的阴道流血,严重时需再次手术止血。
感染:包括盆腔感染、切口感染等。手术是有创操作,会破坏机体的屏障,细菌容易侵入。例如,阴道内本身存在一定菌群,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引发感染,患者可出现发热、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表现,盆腔感染严重时可能影响周围组织器官功能。
泌尿系统损伤:在子宫切除术过程中,由于解剖位置邻近,可能损伤膀胱或尿道。如分离膀胱宫颈间隙时操作不当,可导致膀胱损伤,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异常,如血尿等;损伤尿道则可能影响正常排尿功能。
二、术后远期风险
盆底功能障碍:子宫是盆底结构的重要支撑器官之一,切除子宫后,盆底的支撑结构受到影响,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如阴道前后壁脱垂、子宫脱垂等。尤其是年龄较大、绝经后的女性,本身盆底组织弹性下降,子宫切除后更易出现此类问题,患者可感觉有肿物自阴道脱出,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卵巢功能影响:对于年轻女性,子宫切除术可能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子宫动脉与卵巢动脉有一定的吻合支,手术中对子宫动脉的处理可能波及卵巢动脉,从而影响卵巢功能,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提前等情况,如潮热、盗汗、情绪波动大等,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等。
性功能改变: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性功能方面的改变。这与盆底组织损伤、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疼痛、性欲减退等情况,对夫妻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患者及家属共同面对并寻求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不同人群的风险差异
年轻女性:除了上述提到的卵巢功能影响、盆底功能障碍相关风险外,还需考虑生育相关的心理影响。年轻女性可能因子宫切除而失去生育能力,这对其心理会造成较大冲击,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来帮助适应。同时,卵巢功能受影响可能导致身体快速出现衰老相关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需要更加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以尽量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进行子宫切除术时,机体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对手术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术后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体质较弱,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在术后恢复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切口护理等,同时要关注其术后的活动能力恢复,防止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子宫切除术的应激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心肌缺血等风险增加。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手术创伤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过大的情况,需要在术前、术后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方案。



